学术报告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国家级科研平台 省部级科研平台 实验室领导 实验室成员 科研支撑平台 学术委员会
  •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研究团队 科研项目 科技获奖 荣誉称号 研究成果
  • 学术交流
    学者来访 学者出访 学术会议 学术讲座
  • 开放合作
    客座教授 开放基金
  • 人才队伍
    人才概况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创新团队 学术任职 荣誉称号 正高职称 副高职称
  • 人才培养
    导师信息 硕士研究生信息 博士后工作站
  • 文化风采
    外业考察 内业工作 党团工会 社会公益
  • 联系我们
首页
实验室概况
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开放合作
人才队伍
人才培养
文化风采
联系我们

学术报告

首页 > 学术报告 >
  • “海底纵横论坛”第112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内容: Research Status of Geological survey of Argentina in Antarctic 报  告  人: 卡洛斯·马塞·帕泰利尼(Carlos Marcelo Paterlini)教授(阿根廷海军水文学事务处) 报告时间: 2018年6月1日下午15:30 报告地点: 新大楼1002会议室 召  集  人: 唐勇 研究员        卡洛斯·马塞·帕泰利尼教授,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工程师,1975年至今在阿根廷海军水文学事务处海洋学部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司国防武装部队任职业研究与发展科学研究员,2012年6月当选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测量、航空电磁勘测等。曾任首席科学家并参加共20多次海洋地质调查航次,合作机构包括阿根廷南极洲协会、Lamont-Doherty地质观察站、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以及德国联邦地质科学院等,发表论文30余篇。 代表出版物: 1. Hernández-Molina F J, Soto M, Piola A R, et al. A contourite depositional system along the Uruguayan continental margin: Sedimentary, oceanographic and paleoceanographic implications [J]. Marine Geology, 2016, 378:333-349. 2. Violante R A, Paterlini C M, Marcolini S I, et al. Chapter 6 The Argentine continental shelf: morphology, sediments, processes and evolution since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M]// Continental Shelves of the World: Their Evolution During the Last Glacio-Eustatic Cycle. 2014:55-68.

    2018-05-25
  • “海底纵横论坛”第111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内容: Status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 Marine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Malaysian Sedimentary Basins 报告人: 马兹兰·宾·马东(Mazlan Bin Madon)教授(马来西亚吉隆坡国家石油公司) 报告时间: 2018年6月1日下午14:30 报告地点: 新大楼1002会议室 召集人: 唐勇研究员    马兹兰·宾·马东,博士,教授,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2012-2022),马来西亚吉隆坡国家石油公司首席地质学家。曾担任多所大学的行业顾问专家小组成员,包括马来西亚大学(2010年)、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科技大学(2011年至今)以及马来西亚丁加奴大学(2016年)。研究领域包括区域地质研究、盆地分析、沉积学、构造学、构造地质学和油藏地质研究,专注于东南亚、中非洲等国际项目有关沉积盆地和石油系统的勘探资源评价研究。2013年,马东博士当选为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

    2018-05-25
  • “海底纵横论坛”第110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内容: Three talks: Hydrothermal sediments Kane to Altantis Ridge Mantle heterogeneity (三个话题:热液沉积物、凯恩—亚特兰提斯洋脊段和地幔不均一性) 报告人: Charles H. Langmuir教授 (哈佛大学) 报告时间: 2018年5月23日 上午10:00 报告地点: 科技楼1002会议室 召集人: 韩喜球研究员                   Charles H. Langmuir教授长期致力于大洋玄武岩的研究,在大洋玄武岩成因方面取得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120多篇,文章总引用次数达18000多次。Langmuir 教授1993年入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1997年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为表彰他在地球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1996年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授予Langmuir教授鲍文奖,20

    2018-05-25
  • “海底纵横论坛”第109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内容: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tensional Plate Boundary in the Gulf of California (加利福尼亚湾伸展走滑型板块边界的发育) 报告人: Joann M. Stock 教授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报告时间: 2018年5月18日 上午10:00 报告地点: 科技楼1002会议室 召集人: 丁巍伟 研究       Joann M. Stock,地质与地球物理学教授,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IODP 367航次美方首席科学家。1988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博士,1998年至今工作于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实验室。研究领域涉及全球和区域大地构造研究、板块边界演化相关的地球物理野外考察等,在太平洋北美板块边界的加利福尼亚湾和索尔顿海槽的构造研究等方面颇有建树。曾发表检索文章上百篇,2003年发表在 EPSL 杂志上的Three distinct types of hotspots in the Earth’s mantle被引用九百多次。 代表论文: Courtillot, V., Davaille, A., Besse, J., Stock, J. Three distinct types of hotspots in the Earth’s mantl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3, 205(3-4), 295-308. Stock J. Hotspots come unstuck[J]. Science, 2003, 301(5636): 1059-1060. Stock J, Molnar P. Uncertaintie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Late Cretaceous and Tertiary position of North America relative to the Farallon, Kula, and Pacific plates[J]. Tectonics, 1988, 7(6): 1339-1384. Stock J. Tectonics: Pulling plates apart[J]. Nature Geoscience, 2009, 2(8): 541. Oskin M, Stock J. Ma

    2018-05-15
  • “海底纵横论坛”第 108 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 基于船载重力和GNSS的远距离测线式跨海高程传递 报  告 人: 郭金运 博士,教授,博导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 报告时间: 2018年5月3日上午9:00 报告地点: 科研业务楼 1002会议室 召  集 人: 高金耀 研究员        郭金运,博士、教授、博导。山东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空间大地测量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博士学科带头人、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岛(礁)测绘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席专家,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徐州师范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等兼职/客座专家教授。《Advanced Geosciences》、《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Geodesy and Geodynamics》、《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Research》、《Scientific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等编委。       主要从事空间大地测量、导航与定位、海洋大地测量、物理大地测量、对地观测等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省部级基金等十多项课题。出版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240多篇,其中SCI论文64篇(首位/通讯作者46篇)。曾获得省部级成果奖励9项,青岛市自然科学奖2项,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7项,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1项,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7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项(首位5项)。 已培养博士后1人、博士3人和硕士33人。指导的博士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指导的硕士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指导的本科生获得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篇。  

    2018-05-02
  • “海底纵横论坛”第107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内容:粘土矿物表面反应性的计算模拟 报  告 人: 刘显东 教授 报告时间:2018年4月23日14:30 -15:30 报告地点:科研业务楼1002会议室 召  集  人:韩喜球 刘吉强      报告人简介: 刘显东,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攻博期间到阿姆斯特丹大学公派留学;2010年,获得欧洲原子分子模拟中心学者(CECAM Scholar)计划资助赴阿姆斯特丹大学范特霍夫分子科学研究所开展访问研究;2012-2013年,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牛顿国际学者(Newton International Fellow)计划资助赴剑桥大学计算与理论化学中心开展研究。目前从事的研究方向为计算矿物学和计算地球化学。曾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 首届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目前担任Clays and Clay Minerals期刊副主编。)

    2018-04-22
  • “海底纵横论坛”第106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1: 海洋多道地震勘探技术与应用 报  告  人: 王征 报告题目2: 中海油服工程勘察技术与应用 报  告  人: 邵卫杰 报告时间:2018年4月19日9:30 -11:30 报告地点:科研业务楼1002会议室 召  集  人:吴自银 报告人单位简介:       中海油服物探事业部专业从事地球物理勘探业务,是中国近海物探、勘察业务的主要供应商,拥有海洋地震装备研发制造、采集设计、施工、资料处理解释和海洋工程勘察一体化服务能力,占有中国近海油气物探、工程勘察服务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作业遍及东南亚、欧洲、美洲、非洲、北极以及中东海域,为全球众多石油公司、科研院所提供高质量的一体化服务。

    2018-04-18
  • “海底纵横论坛”第105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人:张国良 研究员(中科院海洋所)报告时间:2018年4月10日(星期二)9:30报告地点:行政楼3楼会议室召集人:丁巍伟(报告人简介,报告内容简介)张国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5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获得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优秀青年学者称号;获2015年“汇泉学者”人才计划资助;中国科学院“海山成因、演化及深部物质循环”学术交叉团队核心成员;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深海极端环境与生态系统”核心成员。2017年起,任《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和《海洋地质前缘》两刊编委。2016/01至今,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016/04~2017.04,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地球科学学院,访问教授。主要从事大洋岩石学和地幔地球化学。包括:洋中脊岩浆作用和软流圈地幔动力学、全球板内海山成因的地球化学动力学,板块俯冲过程与岩浆作用,以及中国南海扩张期深部地幔过程。近年来,主要研究工作围绕南海扩张期岩浆成因动力学、深部碳循环与玄武岩成因关系、俯冲带的物质循环机理来展开。2010年,作为火成岩石学家参加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南太平洋环流区” 329航次;2014年,作为岩石学科学家参加新阶段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南中国海构造” 349航次。目前,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面上2项,优青1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之 “典型海山的岩石结构和物质组成”专题1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青年人才类)1项,以及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资助项目2项。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国际SCI期刊论文16篇,第一作者论文主要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Chemical Geology、G-cubed等国际地学主流期刊上。  

    2018-04-08
  • “海底纵横论坛”第 104 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类型、特征、产出环境及其对现代洋底成矿的启示 报告人:秦克章 研究员 报告时间:2018年4月8日 星期日15:30 报告地点:科研楼1002 召集人:陶春辉 研究员 报告人简介: 秦克章,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4年出生于湖北,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97年获北海道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固体矿产研究室主任、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造山带演化与成矿;斑岩成矿系统;岩浆铜镍成矿作用与隐伏矿预测。发现新疆卡拉塔格铜金矿床,图拉尔根铜镍钴矿定位预测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提出沙让斑岩钼矿床产于主碰撞阶段;提出新疆二叠纪铜镍矿床产出环境背景为地幔柱对造山带叠置;参与我国最大铜矿(驱龙)、最大钼矿(岔路口)勘探报告的编写。曾主持973青藏斑岩铜矿课题、基金重点项目、院创新新疆矿产项目。发表论文170余篇(SCI 105篇,其中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国际论文40余篇),专著5部。主编Resource Geology 专辑1期。论文被SCI、CNKI引用分别达1800、3900余次,进入地球科学全球高引用科学家之列。5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并赴香港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UBC、澳洲科廷大学、北海道大学、日本地调所、日本资源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和院所、国土部斑岩铜矿培训班作专题报告。指导发起成立中国首个SEG Student Chapter。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省级奖7项、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中国青年科技奖。  

    2018-04-05
  • “海底纵横论坛”第103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s in mineral systems: case studies of Macraes gold deposits (New Zealand) and hydrothermal venting systems (Manus Basin) (成矿系统中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以Macraes造山型金矿和Manus盆地海底热液喷流系统为例) 报  告  人:胡斯宇 博士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 报告时间: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14:30 报告地点:科研楼1002 召  集 人:李小虎 报告人简介:        胡斯宇, 201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基地班),2017年获澳大利亚科廷大学(Curtin University)地质学博士学位,现为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博士后。研究方向主要为有机物在成矿中的作用,低温环境下水岩反应,喷流系统中微生物的行为及其对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指示,硫化物的沉淀及其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富集、分配、迁移等过程。在Geology、GCA等国际SCI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参与澳大利亚大澳湾海底填图科考活动,提名澳新大洋钻探科学委员会成员,Goldschmidt2016 邀请报告,CSIRO top-up奖学金,多次获得Goldschmidt和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会议旅行基金。  

    2018-03-26
  • “海底纵横论坛”第102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内容: 南海大陆边缘与海洋岩石圈结构研究进展 报 告 人: 郝天珧 报告时间: 2018年3月29日上午09:00 报告地点: 行政楼4楼会议室 召 集 人: 丁巍伟 报告人简介: 郝天珧,女,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博导。历任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油气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组组长,《地球物理学报》副主编,《地球物理学进展》副主编,《海相油气地质》编委,地球物理学会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海洋与湖沼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海陆油气盆地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非震方法在油气盆地研究中的应用、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分布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海洋地球物理仪器装备研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67篇,专利7个,与他人合作专著1部。曾经及正在主持的项目有973项目课题1项,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2项,面上项目4项,曾任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首席科技专家。曾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先进个人、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韩国公洲大学名誉博士。  

    2018-03-26
  • “海底纵横论坛”第101次学术交流报告

    “海底纵横论坛”第101次学术交流报告—2018国自然基金季 卡尔斯伯格脊南段富集型MORB的成因机制及大地构造意义(面上) 报告人:余星(刘吉强代) 基于被动源海底地震(OBS)观测的南极普里兹湾各向异性研究(青年) 报告人: 孔凡圣 热液流体成矿微环境重构:西南印度洋脊龙旂热液区为例(青年) 报告人:梁锦 马尼拉海沟俯冲带西侧(20°N-21°N)地壳性质的数值模拟研究(青年) 报告人:马乐天 南海东部次海盆后扩张期岩浆活动强度的定量表征:基于对海山体积和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青年) 报告人:赵阳慧 报告时间:2018年3月6日星期二9:00 报告地点:科研楼1002 召集人:丁巍伟                                      

    2018-03-05
  • “海底纵横论坛”第100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西太平洋海区海水Nd同位素研究现状 报告人:吴  琼   报告时间:2018年02月02日(星期五)上午9:30 报告地点:科研业务楼1002会议室 召集人:边叶萍     报告人简介: 吴琼 河海大学海洋学院讲师,博士毕业于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博士导师为Christophe Colin教授。2015年至2016年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2月起在河海大学海洋学院担任讲师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海区海水Nd同位素变化及其古海洋学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Deep-sea research II》,《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Chemical Geology》等国际期刊上。

    2018-02-02
  • “海底纵横论坛”第99次学术交流报告

           按照《海底实验室学术交流活动方案》的要求,1月26日进行年终“总结季”交流活动,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需要对2017年度的工作成果和未来五年的工作规划进行简短展示。每位人员的汇报时间为5-10分钟,请实验室相关团队负责人出席,也欢迎其余科技人员参加,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时间:1月26日(周五) 14:00-17:00        地点:科研楼1002室  

    2018-01-26
  • «
  • 1
  • 2
  • ...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
  • 18
  • 19
  • »
学术报告

Copyright &2025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浙ICP备10040255号-11   技术支持: 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访问量:次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