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国家级科研平台 省部级科研平台 实验室领导 实验室成员 科研支撑平台 学术委员会
  •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研究团队 科研项目 科技获奖 荣誉称号 研究成果
  • 学术交流
    学者来访 学者出访 学术会议 学术讲座
  • 开放合作
    客座教授 开放基金
  • 人才队伍
    人才概况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创新团队 学术任职 荣誉称号 正高职称 副高职称
  • 人才培养
    导师信息 硕士研究生信息 博士后工作站
  • 文化风采
    外业考察 内业工作 党团工会 社会公益
  • 联系我们
首页
实验室概况
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开放合作
人才队伍
人才培养
文化风采
联系我们

学术报告

首页 > 学术报告 >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228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 The 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boundary and the Gutenberg discontinuity: The role of water, CO2 and melt报  告  人: Satish C. Singh 教授  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PGP)报告时间: 8月22日(周五) 14:30开始报告地点: 1号楼1002会议室召  集  人: 于志腾  研究员报告人简介:Dr. Satish C. Singh is a distinguished seismologist and earned his PhD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He has been working on combining seismic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data, developing innovative techniques like joint tomographic and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He has applied these methods to fundamental scientific problems, including studying gas hydrates, magma chambers, and crustal structures. He has also focused on advancing seismic survey design, leading to the use of new streamer configurations and ultra-long offset data recording. Dr. Singh has published over 200 papers in journals like Nature and Science. He was elected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Fellow in 2010, awarded the Grand Prix of the French Academy of Sciences in 2011, and the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ERC) Advance Grant in 2013

    2025-08-18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227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主题:史前文明与海岸带环境报  告  人:孙国平 研究员  Dr. Takuya Gonda 报告时间:5月26日(周一)14:00开始报告地点:1号楼1002会议室召  集  人:边叶萍 范维佳报告1: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全新世早中期环境与史前文化发展进程考察孙国平研究员:浙江慈溪人,198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以后,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浙江史前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报告基于宁波井头山、田螺山和河姆渡等地的考虑新发现,探讨中国东南沿海全新世早中期环境与史前文化的协同演变。全新世以来见证了以“井头山/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序列,忠实地记录了人类文明发展及其与海岸带变迁相适应的过程。特别是井头山遗址,它是东亚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贝丘遗址,距今8300年至7800年,比河姆渡文化还早1000多年。在短短的500年时间里,井头山先民留下了高度文明的生活遗迹,与海洋环境密切相关,是中华海洋文明的一个里程碑。它是否起源于东海大陆架?还是金衢盆地的山民向海而生?它是否因环境变化而灭绝?或是迁往它处并衍生出了河姆渡文化?报告2: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promotion of the earliest rice cultivation in the Hemudu CultureTakuya Gonda 博士,有机地球化学专业,来自于日本北海道大学。水稻栽培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长江下游地区,并在河姆渡文化时期(距今7000-5300年)取得显著发展。虽有研究探讨过水稻种植与环境的关系,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姚江平原两根沉积柱芯的生物标志物(脂肪酸氢同位素δD、多环芳烃PAHs、草本植物三萜烯PTMEs)和微体化石(花粉、植硅体、硅藻)分析,重建了河姆渡文化时期的气候环境状况。分析显示:水稻田沉积层中的PTMEs和脂肪酸δD记录表明,水稻植被扩张期与高降水量时段吻合。此外,稻田层中出现了海洋硅藻。这些结果被解读为——丰沛降水通过降低滨海稻田盐度,从而促进了水稻种植的发展。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25年5月26日

    2025-05-23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226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Pleistocene CO2 variability inferred from Bay of Bengal leaf wax carbon isotopes  报  告  人:Prof. Masanobu Yamamoto 报告时间:5月26日(周一) 9:30开始报告地点:1号楼1002会议室召  集  人:叶黎明报告人简介:Prof. Masanobu Yamamoto (山本正伸) 于1988年完成日本东北大学硕士课程,随后进入地质调查所担任研究员,开始从事石油地质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在获得名古屋大学博士学位后,他于2000年转任北海道大学,从事古海洋与古气候学研究。2000年左右,他利用UK'37和TEX86指标重建太平洋海表温度,后将研究范围拓展至北冰洋和印度洋,运用多种生物标志物及其同位素进行古环境与古植被重建。近年来,他专注于重建过去数百万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并致力于解析全球碳循环机制。报告摘要:过去80万年,大气CO2 浓度与极地冰量始终存在紧密耦合关系。本研究利用东印度地区C3与C4植被分布变化导致的CO2;浓度与叶片蜡质δ¹³C之间的联动关系,重建了整个更新世时期的大气CO2 浓度。值得注意的是,早更新世间冰期重建CO2 浓度(CO2 FA)低于工业革命前水平,这与南极蓝冰气体分析的最新结果一致。整个更新世期间,CO2 FA变化始终与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波动同步协变,证实了CO2 与大陆冰量之间的强耦合关系。我们认为,更新世CO2 的波动主要受冰盖、南大洋上升流和生物生产力的共同调控。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25年5月26日

    2025-05-23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225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早期成岩作用下的沉积物钡同位素分馏报  告  人:谢瑞芳  副教授报告时间:5月29日(周四) 10:00开始报告地点:1号楼1002会议室召  集  人:李小虎  研究员报告人简介:谢瑞芳,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深海科学分会委员会委员。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于2013年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就职前曾任职于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和基尔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长期从事海洋金属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关注现代海洋生物碳泵与气候的相互关系、陆-海界面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冰期-间冰期洋流和大气环流演变等过程。共同编著第三版《Treatise on Geochemistry》痕量金属同位素章节,在GCA、EPSL、GBC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报告内容:海洋颗粒钡(Ba)的垂向通量、深海沉积物中生物重晶石的累积速率一直被认为与颗粒有机碳的沉降通量相关,其Ba同位素比值(138Ba)已被应用于示踪古海洋输出生产力变化。然而,水柱中颗粒钡一旦沉降到海底后,早期成岩作用如何“修改”颗粒钡同位素指纹特征仍然是研究空白。此报告将以Guaymas Basin为例,分析早期成岩作用下沉积物和孔隙水中138Ba变化。该研究区域沉积物内存在一个明显的钡峰,钡峰层位内,固相钡浓度与锋面外沉积物相比增加了50%,而固相138Ba变化极小,孔隙水中Ba浓度和138Ba则展现了显著变化。此报告将探讨早期成岩作用下的生物重晶石溶解、自生重晶石形成对固-液相Ba同位素分馏的控制,并评估深海沉积物138Ba示踪古海洋输出生产力的应用前景。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25年3月24日

    2025-05-23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223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龙门山断裂带速度结构和结构变化成像报  告  人:裴顺平 教授报告时间:5月16日(周五) 下午2:00-4:00报告地点:1号楼1002会议室召  集  人:阮爱国 研究员 牛雄伟 研究员报告人简介:裴顺平,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云南大学教授,任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理事及多个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地球深部结构成像研究,在4D结构成像技术、联合各向异性成像技术、衰减成像技术等层析成像方法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在大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孕震区的精细结构及控制因素、震后断裂带4D结构演化等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在Nature Geoscience,JGR,GRL,Tectonophysics,BSSA等著名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突出贡献者)、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李善邦青年优秀论文奖、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卢嘉锡青年人才奖等。本报告介绍利用地震波走时层析成像获得的龙门山断裂带速度结构和时移成像获得的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的同震结构变化及震后恢复过程。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25年5月7日

    2025-05-09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222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深海高压环境微生物代谢与元素循环报  告  人:张  宇报告时间:3月28日(周五)  上午10:00-12:00报告地点:1号楼1002会议室召  集  人:丁 巍 伟 研究员报告人简介:张宇,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人才。在工程技术领域长期从事深海环境实验模拟与原位试验技术研发,建立了国际领先的全海深级深海微生物实验设备平台体系,为国内外十余家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在科学研究领域,聚焦深海微生物的生存策略和生态贡献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The ISME Journal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担任Science Bulletin、The ISME Journal、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等国际期刊编委/副主编。参加极地、大洋科学考察累计作业600余天,包括6次搭乘“蛟龙”号、“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克马德克海沟等深渊进行海底作业,担任“奋斗者”首个应用航次的首席科学家,获得美国NSF授予的南极考察勋章。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25年3月24日

    2025-04-07
  • 2025年基金季

    报告人:王菲、王征、刘洋、陆哲哲、张维骐(每人10 分钟)时间: 2025 年3 月12 日(周三)下午14:30-16:30地点:海洋二所科研楼1002 会议室

    2025-03-13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221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北冰洋加克洋脊中段弱岩浆活动区的成因报 告 人:杨 阳 特任研究员/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报告时间:12月31日(周二)上午9:30-10:30报告地点:1号楼1002会议室召 集 人:张 涛 研究员报告人简介:杨阳,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特任研究员,202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促会,2023年获得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主要从事洋中脊和俯冲带火山作用研究,主要成果包括1. 提出了识别软流圈中深源地幔柱物质贡献的新标志;2. 提出“锅盖效应”造成大洋软流圈中半球尺度上水的差异富集;3. 找到了反映俯冲带原生弧岩浆氧化还原状态的地球化学指标。现任《Frontiers in Geochemistry》副主编、《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编委。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EPSL等国际SCI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报告简介:超慢速扩张洋中脊洋壳厚度呈现极大的不均一性,北冰洋加克洋中脊表现最为显著,长约400km的弱岩浆活动区夹在东西两个岩浆活动区之间,大范围出露地幔橄榄岩。本研究通过对西部火山区和中部弱岩浆活动区267件玄武玻璃样品的系统研究,发现西部发育正常厚度洋壳的区域,主要产出亏损的N-MORB,且其岩浆组成从西到东显示出系统的地球化学变化,揭示了地幔逐渐亏损,部分熔融程度逐渐降低的过程。而中部洋壳极度不发育出现大部分橄榄岩出露的地区,却产出富集的E-MORB,但主量元素却亏损CaO,具有低的CaO/Al2O3比值。研究提出加克西段地幔是“饱满”但“亏损”的,而中段地幔是“贫瘠”但“富集”的。饱满和贫瘠代表了它们熔融产生岩浆的能力,而亏损和富集则指它们在微量元素上的富集程度。中部地幔的潜在温度极低,以此提出,极度贫瘠的地幔源区再加上异常低的地幔潜在温度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极少岩浆的加克中段弱岩浆作用区。综合北冰洋洋脊岩石的地球化学组成及其分布,提出新生的大洋岩石圈中保留了前世的“记忆”,指示了其下方存在再循环大洋岩石圈地幔组成的难熔地幔端元,定量计算发现,板块构造以来俯冲大洋岩石圈地幔的体积几乎等同于下地幔的总体积。因此提出,俯冲的大洋岩石圈地幔将再循环至对流地幔中,并形成新生大洋岩石圈的一部分。

    2024-12-28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220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IODP expedition 401: Overview and early organicgeochemistry results报告人:SimonC.George 教授报告时间:12月16日上午9:30报告地点:1号楼1002会议室召集人:陶春辉 研究员报告人简介:SimonC.George,博士,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终身教授,国际知名有机地球化学专家,研究领域涵盖有机地球化学、海洋地球化学和油气地球化学,在古老沉积岩、现代沉积物及原油中的生物标志物和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前寒武早期生命和地球环境协同演化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多次参与 IODP航次,包括317、378、以及401等。曾获CSRIO世界领袖奖、澳大利亚有机地球化学协会终身成就奖、澳大利亚政府地球科学领域特别贡献奖、国际有机岩石学大会 DalSwaine奖,已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Geochimica etCosmochimicaActa》等期刊发表论文 300 余篇,HI=49。曾担任《Organic Geochemistry》副主编、澳大利亚有机地球化学会议主席、中科院PEI项目国际访问学者

    2024-12-28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219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 告 题 目:不均一地幔向洋脊方向流动形成南太平洋近脊海山/海山链报告人:郭鹏远副研究员报 告 时间:12月6日(周五)上午9:30报 告 地 点 :1号楼 1002 会议室赵阳慧 副研究员召集人:报告人简介:郭鹏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地质学、岩石地球化学。近年来主要聚焦于深部岩浆的形成、演化以及地幔不均一性的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1)提出不均地幔向洋脊方向流动形成南太平洋海山/海山链的新观点;(2)发现大陆岩石圈厚度对幔源岩浆成分的一阶控制作用,拓展了岩石圈“盖层效应”的全球意义;(3)揭示了全球上地慢 Fe 同位素组成不均一的形成机制。截止目前,共发表 SCI论文 40 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 SCI论文包括国际地学顶级期刊 Geology(2篇)EPSL,GRL,GCA等。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2021年受邀作为岩石学专家参加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96航次。

    2024-12-28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218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 告 题 目 :S e i s m i c   i m a g i n g ,  s u b d u c t i o n   z o n e s   a n d   a c t i v e   t e r r e s t r i a l   f a u l t s   i n   t h e   I n d o n e s i a n   r e g i o n报 告 人: N i c h o l a s   R a w l i n s o n报 告 时 间 : 1 1 月 2 5 日 ( 周 一 ) 9 : 3 0报 告 地 点 : 1 号 楼 1 0 0 2 室召 集 人: 丁 巍 伟 研 究 员报告人简介:Nicholas Rawlinson教授,目前为BP Foundation McKenzie Professor of Earth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Fellow of Downing College,苏格兰爱丁堡青年学院皇家学会成员,现任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副主席(地球物理)、英国地球物理协会主席、NERC地球物理设备设施指导委员会成员、《伦敦皇家学会学报A》编辑委员会成员、Gondwana Research副主编(地球物理学和构造学)等职,研究领域涉及地震层析成像、地震波传播、地震危险性评估、地球物理反演理论、板块内火山活动和上地幔的动力过程、大陆岩石圈构造与演化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24 年 11 月 20 日

    2024-11-20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217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 量子重、磁探测仪器研制及应用进展报  告  人: 乔中坤 博士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报告时间:11月20日(周三)下午14:30 报告地点: 1号楼1002会议室召  集  人: 吴涛 副研究员报告简介:量子重力仪是一种基于量子干涉原理的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仪器,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无零漂,可以连续测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高精度重力基准点测量,地震研究,航空海洋重力勘探,城市地下空间探测等领域。个人简介:乔中坤,理学博士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本硕博毕业于吉林大学,师从“时代楷模”,黄大年教授从事航空、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研究。目前在林强教授团队负责冷原子重力仪、梯度仪、磁力仪数据处理及应用研究,已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24年11月14日

    2024-11-14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216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 大洋板块俯冲碳-水循环及其效应报  告  人: 陶仁彪报告时间: 10月11日(周五)  上午10:00开始报告地点: 1号楼1002会议室召  集  人: 李韵秀报告人简介:陶仁彪,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0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球化学本科,2014年取得北京大学岩矿博士。而后分别在美国卡耐基研究所和法国里昂第一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20年加入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由财政部直接资助的国家级法人单位)。长期从事地球与行星内部挥发份(碳和氢)的循环研究。在NC、CEE、EPSL、GCA、CG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担任Communication Earth and Environment (CEE)期刊编委,主持基金委重点项目2项,研究内容为地球深部关键挥发份循环及其资源和环境效应。报告摘要:海洋是地表圈层最大的碳和水储库,其中大量的碳和水会通过洋底蚀变和沉积作用进入到大洋壳中。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又可以将这些碳和水带入深部地幔,进入地球深部循环过程。俯冲进入深部地幔的地表碳和水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的命运如何?本报告将简要介绍与大洋板块俯冲相关的碳-水循环过程,包括变质作用,水-岩反应、地幔交代作用等。伴随这些过程,深俯冲的碳和水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能源和资源效应,如深部非生物氢气和甲烷的产生,地球深部成矿物质的活化等。通过本报告的简要介绍,期待能与海洋二所的各位老师进行深入地交流和合作。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24年10月9日

    2024-10-09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215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深海热液微生物驱动元素循环报  告  人:周之超报告时间:7月29日(周一)  上午9:00开始报告地点:1号楼1002会议室召  集  人:韩喜球  研究员报告人简介:周之超,深大“百人计划”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海洋微生物组工程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大学古菌生物学中心PI。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生物学基地班,发表的一作SCI论文获得国家海洋局2012年度极地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017年获得香港大学海洋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博士学位,师从顾继东教授,获得University Postgraduate Fellowship奖励(每年每学院仅一人)。期间作为亚洲唯一一名学生受Lorus J. & Margery J. Milne Scholarship资助参加国际著名的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室的Microbial Diversity夏季课程(课程主任为加州理工学院著名环境微生物科学家Jared Leadbetter和美国科学院院士Dianne Newman)。2017-201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近海湿地微生物进化研究,师从罗海伟教授。2019年起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细菌学系工作,担任助理科学家职位,师从美国NSF CAREER Award、NIH NIGMS Outstanding Investigator Award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Kavli Fellow获得者Karthik Anantharaman教授,主要从事深海热液微生物组及病毒组研究。2023年获得Diversity 2023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24年起入职深大高研院。在微生物/病毒组学分析方法、微生物/病毒碳和硫循环等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共发表50+篇SCI论文(一作/共一20+篇),包括发表在The ISME Journal(4),Nature Communications(1共一),Microbiome(1共一,1一作)等著名杂志,文章总引用数3307次,H-index为26。报告内容:深海热液系统有着独特的能量来源和元素循环背景。理解深海热液微生物驱动元素循环机制对深化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的认识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热液微生物个体的生态功能现阶段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对于群落水平代谢模式以及代谢新途径和新类群仍然所知甚少。研究聚焦热液系统中细菌、古菌和病毒群落驱动碳、硫循环过程和环境适应机制,

    2024-07-22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 18
  • 19
  • »
学术报告

Copyright &2025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浙ICP备10040255号-11   技术支持: 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访问量:次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