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227次学术交流报告

编辑: 时间:2025-05-23 访问次数::369

报告主题:史前文明与海岸带环境

报  告  人:孙国平 研究员  Dr. Takuya Gonda 

报告时间:5月26日(周一)14:00开始

报告地点:1号楼1002会议室

召  集  人:边叶萍 范维佳


报告1: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全新世早中期环境与史前文化发展进程考察

孙国平研究员:浙江慈溪人,198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以后,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浙江史前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

报告基于宁波井头山、田螺山和河姆渡等地的考虑新发现,探讨中国东南沿海全新世早中期环境与史前文化的协同演变。全新世以来见证了以“井头山/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序列,忠实地记录了人类文明发展及其与海岸带变迁相适应的过程。特别是井头山遗址,它是东亚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贝丘遗址,距今8300年至7800年,比河姆渡文化还早1000多年。在短短的500年时间里,井头山先民留下了高度文明的生活遗迹,与海洋环境密切相关,是中华海洋文明的一个里程碑。它是否起源于东海大陆架?还是金衢盆地的山民向海而生?它是否因环境变化而灭绝?或是迁往它处并衍生出了河姆渡文化?


报告2: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promotion of the earliest rice cultivation in the Hemudu Culture

Takuya Gonda 博士,有机地球化学专业,来自于日本北海道大学。

水稻栽培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长江下游地区,并在河姆渡文化时期(距今7000-5300年)取得显著发展。虽有研究探讨过水稻种植与环境的关系,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姚江平原两根沉积柱芯的生物标志物(脂肪酸氢同位素δD、多环芳烃PAHs、草本植物三萜烯PTMEs)和微体化石(花粉、植硅体、硅藻)分析,重建了河姆渡文化时期的气候环境状况。分析显示:水稻田沉积层中的PTMEs和脂肪酸δD记录表明,水稻植被扩张期与高降水量时段吻合。此外,稻田层中出现了海洋硅藻。这些结果被解读为——丰沛降水通过降低滨海稻田盐度,从而促进了水稻种植的发展。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2025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