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深海热液微生物驱动元素循环
报 告 人:周之超
报告时间:7月29日(周一) 上午9:00开始
报告地点:1号楼1002会议室
召 集 人:韩喜球 研究员
报告人简介:周之超,深大“百人计划”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海洋微生物组工程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大学古菌生物学中心PI。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生物学基地班,发表的一作SCI论文获得国家海洋局2012年度极地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017年获得香港大学海洋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博士学位,师从顾继东教授,获得University Postgraduate Fellowship奖励(每年每学院仅一人)。期间作为亚洲唯一一名学生受Lorus J. & Margery J. Milne Scholarship资助参加国际著名的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室的Microbial Diversity夏季课程(课程主任为加州理工学院著名环境微生物科学家Jared Leadbetter和美国科学院院士Dianne Newman)。2017-201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近海湿地微生物进化研究,师从罗海伟教授。2019年起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细菌学系工作,担任助理科学家职位,师从美国NSF CAREER Award、NIH NIGMS Outstanding Investigator Award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Kavli Fellow获得者Karthik Anantharaman教授,主要从事深海热液微生物组及病毒组研究。2023年获得Diversity 2023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24年起入职深大高研院。在微生物/病毒组学分析方法、微生物/病毒碳和硫循环等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共发表50+篇SCI论文(一作/共一20+篇),包括发表在The ISME Journal(4),Nature Communications(1共一),Microbiome(1共一,1一作)等著名杂志,文章总引用数3307次,H-index为26。
报告内容:深海热液系统有着独特的能量来源和元素循环背景。理解深海热液微生物驱动元素循环机制对深化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的认识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热液微生物个体的生态功能现阶段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对于群落水平代谢模式以及代谢新途径和新类群仍然所知甚少。研究聚焦热液系统中细菌、古菌和病毒群落驱动碳、硫循环过程和环境适应机制,发现了γ-变形菌氧化热液甲硫醇的新途径,揭示了热液沉积物古菌的“混合营养-功能冗余-代谢传递”碳代谢模式;结合宏基因组和地化热动力学阐明了热液羽流微生物驱动硫氧化为主导的适应机制,率先估算了噬菌体驱动羽流硫氧化的能量贡献(320 J/kg热液流体,总占比8%)并率先构建了全球噬菌体驱动硫代谢图景。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微生物驱动碳、硫元素循环的重要过程与环境效应以及对热液环境的适应性机制提供了新的认知,为揭示热液微生物的生态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2024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