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221次学术交流报告

编辑: 时间:2024-12-28 访问次数::904

报告题目:北冰洋加克洋脊中段弱岩浆活动区的成因

报 告 人:杨 阳 特任研究员/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报告时间:12月31日(周二)上午9:30-10:30

报告地点:1号楼1002会议室

召 集 人:张 涛 研究员

报告人简介:杨阳,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特任研究员,202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促会,2023年获得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主要从事洋中脊和俯冲带火山作用研究,主要成果包括1. 提出了识别软流圈中深源地幔柱物质贡献的新标志;2. 提出“锅盖效应”造成大洋软流圈中半球尺度上水的差异富集;3. 找到了反映俯冲带原生弧岩浆氧化还原状态的地球化学指标。现任《Frontiers in Geochemistry》副主编、《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编委。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EPSL等国际SCI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报告简介:超慢速扩张洋中脊洋壳厚度呈现极大的不均一性,北冰洋加克洋中脊表现最为显著,长约400km的弱岩浆活动区夹在东西两个岩浆活动区之间,大范围出露地幔橄榄岩。本研究通过对西部火山区和中部弱岩浆活动区267件玄武玻璃样品的系统研究,发现西部发育正常厚度洋壳的区域,主要产出亏损的N-MORB,且其岩浆组成从西到东显示出系统的地球化学变化,揭示了地幔逐渐亏损,部分熔融程度逐渐降低的过程。而中部洋壳极度不发育出现大部分橄榄岩出露的地区,却产出富集的E-MORB,但主量元素却亏损CaO,具有低的CaO/Al2O3比值。研究提出加克西段地幔是“饱满”但“亏损”的,而中段地幔是“贫瘠”但“富集”的。饱满和贫瘠代表了它们熔融产生岩浆的能力,而亏损和富集则指它们在微量元素上的富集程度。中部地幔的潜在温度极低,以此提出,极度贫瘠的地幔源区再加上异常低的地幔潜在温度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极少岩浆的加克中段弱岩浆作用区。综合北冰洋洋脊岩石的地球化学组成及其分布,提出新生的大洋岩石圈中保留了前世的“记忆”,指示了其下方存在再循环大洋岩石圈地幔组成的难熔地幔端元,定量计算发现,板块构造以来俯冲大洋岩石圈地幔的体积几乎等同于下地幔的总体积。因此提出,俯冲的大洋岩石圈地幔将再循环至对流地幔中,并形成新生大洋岩石圈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