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The Ross Sea (Antarctica): The world southernmost marine glacial and tectonic history archived in seismic and core stratigraphy 报告人:Laura De Santis教授 报告时间:2019年7月31日星期三上午,9:30-11:00 地点:科研业务楼1002会议室 召集人:高金耀 研究员 Laura De Santis教授是一名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在意大利的OGS(国家海洋和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她是2018年1-3月进行的IODP-374航次(罗斯海-西南极冰盖历史)的联合首席科学家。她一直在协调有关南极冰盖的多个重要国际研究项目,并担任过SCAR PAIS(Past Antarctic Ice Sheet)项目的联合首席执行官。 Laura De Santis教授详细介绍:https://www.inogs.it/en/users/laura-de-santis?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2019-07-29报告题目: Receiver function imaging of mantle transition zone discontinuities 报告人: 高尚行 教授(密苏里科技大学) 报告时间: 2019年7月12日下午3:00-4:30 报告地点: 科研业务楼1002会议室 召 集 人: 李家彪研究员/院士 孔凡圣博士 高尚行,博士,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教授。1984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1995年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博士学位,美国卡耐基研究院博士后,2012年当选为美国地质学会会士。1994年以来共发表期刊及会议论文350余篇,被SCI收录的期刊论文约85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50余篇,论文主要发表于Nature,Science,Geology,EPSL,GRL,JGR和Tectonics等国际著名期刊,Google Scholar 引用约为3200次。 代表论文: 1. Gao, S. S., & Liu, K. H. (2014). Imaging mantle discontinuities using multiply-reflected P-to-S conversion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402, 99-106. 2. Gao, S. S., Silver, P. G., et al. (2000). Annual modulation of triggered seismicity following the 1992 Landers earthquake in California. Nature, 406, 500-504. 3. Gao, S., Davis, P. M., Liu, H., et al. (1994). Seismic anisotropy and mantle flow beneath the Baikal Rift Zone. Nature, 371, 149-151.
2019-07-09报告内容: Strategies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Marine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报 告 人: 李姜辉 博士 (英国国家海洋中心,南安普敦大学) 报告时间: 2019年7月5日(星期五)上午9:30-11:00 报告地点: 科研业务楼1002会议室 召 集 人: 牛雄伟 博士 报告人简介:李姜辉 博士,英国南安普顿大学ISVR中心研究员,英国 国家海洋中心研究员,英国首位IEEE海洋工程奖得主。研究领域涉及 水声通信,海洋工程,及全球变暖。 报告主要内容: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CCS)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mitigate anthropogenic CO2 emissions. The aim of CCS is to take CO2 from large emission sources, such as power stations, transport it to a storage site and permanently lock it away so that it cannot be released into the atmosphere. CCS storage sites are usually geological formations deep underground, either onshore or offshore. CCS is seen as a key contribution to the target of reducing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to the atmosphere by 80-95% by 2050 in order to keep climate change-derived temperature increases below 2°C. In addition, CCS is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reduce the cost of mitigation measure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inued use of
2019-07-04报告内容 : 等深流和中尺度涡驱动的海底动力地貌学研究 - 以南海北部为例 报 告 人 : 张文彦 博士/高级研究员 报告时间 : 7月8日(星期一)14:30 地点: 科研业务楼1002会议室 召集人: 吴自银,赵荻能 报告人介绍 张文彦,现为德国赫姆霍兹协会海岸带研究所(Institute of Coastal Research, Helmholtz Center)高级研究员,海洋物质输运及地貌动力团队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沉积物源-汇运输的物理/地质/生化过程,具体包括(1)中-大型沉积体系的动力地貌学研究;(2)近岸-陆架-远洋环境的沉积动力过程研究。目前已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Geomorphology、Marine Ge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被Google Scholar检索引用370余次,h-index=14。
2019-07-04报告题目:Rock Physics Laboratory 报 告 人:美国休斯顿大学 徐铮伟博士 报告时间:2019年5月30日(星期四)下午2:30 报告地点:科研业务楼1002会议室 召 集 人:陶春辉 研究员 徐铮伟,200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地球物理系,获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美国犹他大学地质与球物理系,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TechnoImaing公司、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以及SunRise PetroSolutions Tech, Inc等公司担任高级地球物理工程师或研究员职务,从事有关重力、磁法、人工电磁等方面的三维多参数联合反演方法的应用及研究工作。从2016年至今,在美国休斯顿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分别在第86、87、88和即将举办的89届美国地球物理国际会议(SEG)中担任重磁电技术会议专题主席。长期担任《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Geophysics》、《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地球物理学报》等杂志的审稿人。在勘探地球物理领域发表多过篇文章。
2019-05-28报告题目:西南印度洋脊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报 告 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刘传周 报告时间:2019年5月13日(星期一)早上10:00 报告地点:科研业务楼1002会议室 召 集 人:丁巍伟 研究员 刘传周,1981年7月生,研究员。2001年本科毕业于焦作工学院,2007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2009年在本所开展博士后研究,2010年至2014年任副研究员,2015年起任研究员。曾在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2004.09-2007.02)、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2010.11-2011.05)和台湾大学(2015.07-09)进行学习和访问交流。 目前,刘传周研究员已经发表国际SCI文章5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1篇)、Geology(3篇)和EPSL(2篇)等国际地学主流期刊发表论文23篇。所有论文SCI总引用18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项、基金面上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1项。荣获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10年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科技奖、2014年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2014年中国地质学“银锤奖”、2015年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2016年‘’青年拔尖人才、2018年孙贤鉥奖。
2019-05-09“海底纵横论坛”第132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内容:New developments and old questions on Arctic paleoceanography 报告人:Leonid Polyak博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报告时间:2019年5月6日(星期一)上午10:00 报告地点:科研业务楼1002会议室 召集人:于晓果 Leonid Polyak,1985年获得列宁格勒国立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俄亥俄州大学伯德极地气候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PI)。2005年共同组织实施了首次跨北极圈考察航次(HOTRAX2005)。Leonid Polyak博士的专业是海洋地质,研究方向是北极古海洋学,成果丰硕,与北极地区的相关的研究论文共计42篇,以第一作者在《Nature》、《Geology》和《Oceanography》等有重要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其研究区域涉及北冰洋中央海盆、阿拉斯加边缘海、巴伦支海和喀拉海,相关研究成果对北极地区古海洋的研究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019-05-05“海底纵横论坛”第131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内容:Reconstruction of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changes in the past 20 Myr using radiogenic Pb and Nd isotopes from sediment cores and Fe-Mn crusts 报告人:黄璜博士研究生(德国亥姆赫兹基尔海洋研) 报告时间:2019年4月26日下午14:00-16:00 报告地点:科研业务楼1002会议室 召集人:韩喜球研究员 黄璜,德国亥姆赫兹基尔海洋研究所(GEOMAR)博士。博士期间主要从事放射性产生的铅和钕同位素的测量和应用方法的开发工作。成果主要有:1)首次报道了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水中铅和钕元素的来源以及控制机制;2)首次重建了大西洋区南极底层水(Antartic Bottom Water)在末次和倒数第二次冰消期的变化;3)第一次确定了南极绕极环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形成的时间。黄璜博士两次参加了德国北极星号(Polarstern)破冰船南极科考任务:1)2018年1月-3月PS111航次:探索威德尔海底层水在Ronne-Filchner冰架下的形成机制;2)2019年2月-4月PS118航次:探索威德尔海底层水在Lasen C冰架下的形成机制。黄璜博士有4年超净实验室工作经验和多通道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以及激光剥蚀多通道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MC-ICP-MS)等仪器的操作经验,掌握国际上最先进的铅和钕同位素制备和测量方法,并首次开发了国际上精度最高的铅和钕同位素激光剥蚀原位分析方法,此种激光剥蚀原位分析方法有望进一步运用于几乎所有同位素测量体系。
2019-04-25“海底纵横论坛”基金季 报告题目:赵阳慧——南海东部次海盆后扩张期岩浆作用的不对称性及其主控因素研究 沈洪垒——用于洋中脊探测的多深度气枪震源同步及异步激发模式研究 吴 涛——基于AUV近海底磁法的西南印度洋脊典型热液区磁性特征研究 杨伟芳——西南印度洋中脊断桥热液区热液活动历史及成矿年代学研究报告人:赵阳慧、沈洪垒、吴 涛、杨伟芳报告时间:2019年2月27日14:00-17:00报告地点:科研业务楼1002会议室召集人:丁巍伟研究员按照《海底实验室学术交流活动方案》的要求,“海底纵横”论坛每年举办基金申请会议,由青年科技人员按照基金格式的要求对所申请的基金项目进行简要阐述。本次基金季将同时邀请浙江大学理学部副部长陈汉林教授以及本室多次获得基金资助的同事参加。
2019-02-25“海底纵横论坛”2018总结季 报告人(每人10分钟) 孔凡圣 陈 灵 李 洁 李正刚 廖时理 马乐天 王 浩 王春阳 王汉闯 殷绍如 袁 园 张 洁 张国堙 赵阳慧 周红伟 朱志敏 吴 涛 赵荻能 报告时间:2019年1月18号09:00-12:00 报告地点:科研楼1002室 召集人:丁巍伟 研究员 按照《海底实验室学术交流活动方案》的要求,“海底纵横”论坛每年举办总结季,由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对本年度的工作和成果进行简短展示,以促进海底科学实验室各学科方向和研究团队之间的学术交流,拓展研究视野。
2019-01-16“海底纵横论坛”第130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1:从青藏高原到东亚大陆边缘——水系演变、源汇过程与环境变迁的综合观测研究设想 报告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交流座谈会 时间:1月21日(星期一)10:00-11:30 地点:科研业务楼1002会议楼 召集人:吴自银 研究员 报告人介绍 杨守业,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长江学者,“”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研究方向为海洋地质学。主要以地球系统科学和海陆结合的研究思路,用沉积地球化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及多方法集成的研究手段,研究长江—东海源汇沉积体系跨时空尺度的关键问题。过去二十多年,在东亚流域到边缘海的河流沉积物从源到汇过程,晚第四纪海陆相互作用和古环境重建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认识,推进我国东部大陆边缘沉积学进展。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论文被Google Scholar检索引用达2600余次,h-index=34。
2019-01-15地震各向异性方法与应用学术研讨会 报告1 : 地壳剪切波分裂及构造意义 高原 研究员 报告2 : 基于接收函数的南加州各向异性分层 孔凡圣 副研究员 时间 : 1月8日(星期二):9:00-11:30 地点 : 科研业务楼1002会议室 召集人: 阮爱国 研究员 报告人介绍 高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地震各向异性领域著名专家。1999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深部构造。长期从事地震各向异性研究,在地壳介质剪切波分裂研究中取得过多项研究成果,开展过震源破裂和矩张量反演、岩石加载试验、地震活动性研究。自2000开始,在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开展多次合作研究。2011年至今,任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系Adjunct Professor。2004年获得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发表SCI论文50余篇。 孔凡圣,海洋二所副研究员,海洋骨干人才。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结构地震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地壳地幔结构与构造的成像反演、地震及海洋微震的时空分布等。美国NSF、EPSL、GRL、Scientific Reports、GJI等基金/学术期刊审稿人。在EPSL、JGR、GGG、BSSA、Tectonophysics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篇。曾获得Jeffery Spooner Outstanding Graduate Scholar等奖励。
2019-01-04报告题目: 板块构造贯穿太古宙的地质证据:来自太古代古板块边界的记录报 告 人: Timothy Kusky报告时间: 2018年12月28日下午15:00地 点: 科研实验楼312会议室召 集 人: 王叶剑 副研究员报告人简介: 蒂姆·科斯基(Timothy Kusky),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导,博士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地质学会会士(GSA Fellow),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球大地构造中心”主任和《GSA Bulletin》和《地球科学》(英文版)杂志副主编、《Lithosphere》杂志编委及副主编。Kusky教授主要从事全球大地构造、汇聚-离散型板块边界和造山带构造、前寒武大地构造等领域相关的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圈结构和演化研究。在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Geology, Earth Science Review, EPSL, GSA Bulletin等国际刊物发表文章300余篇,近五年发表国际SCI文章80余篇,H-index为58, i10-index为148,文章被引10000余次。2016年获湖北省编钟奖、2014-2017年连续入选Elsevier地球和行星科学“中国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出版发表《地球与空间科学百科全书》、《演化中的大陆》、《灾害地球丛书》、《海洋地质》、《前寒武纪蛇绿岩和相关岩石演化》等近30部专著。 “板块构造何时启动”是当今地球科学领域长期存在争议的最重大科学问题之一。 Kusky等三位学者积累多年在全球不同时代克拉通、汇聚板块边界和造山带的研究经验,反向提问,地球上无板块构造作用的地质记录最早发生在何时?通过全球对比,列举和评估从太古宙到现今与板块构造相关的岩石记录和构造-岩石组合。分析表明,对板块构造具有判别性的地质学证据指示板块构造至少从地球上最早形成岩石时(4.0Ga)就已存在。
2018-12-28报告内容: 我在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的21年 报告人: 吕文正 研究员 报告时间: 2018年12月24日 上午10:00 报告地点: 新大楼1002会议室 召 集 人: 唐 勇 研究员 吕文正,连续五届当选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已在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服务长达21年,是委员会自1997年成立以来还在其内部任职的三名元老之一。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是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成立的唯一对沿海国提交的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进行审议并提出最终建议权的联合国机构,目前全球超过70个国家提交了81个划界案,划界主张面积达3200万平方公里。外大陆架划界是高度发达的海洋科技与日益复杂的国际海洋法的高度融合,是深海科学、海洋法学和海底探测、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高度集成,各沿海国提交的外大陆架划界案包含了日新月异的新科学问题、复杂的法律问题以及利益最大化等多种复杂因素,委员会审议划界案工作量巨大。
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