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深海精细化感知技术及展望报告人:丛杨 研究员召 集 人:周建平 研究员作者简介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国家杰青,博士生导师。担任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辽宁省机器智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主要从事机器人视觉、机器学习、医学影像分析、大数据处理、机器人伺服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杰青、优青、重点、中科院课题多项。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辽宁省青年科技奖、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特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80余篇文章,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软件授权7项。目前,担任IEEE Trans.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T-CSVT)、《自动化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的编委。报告内容: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目前人类涉足不足5%。海洋蕴含丰富的生物和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了开发和利用海洋,掌握精细化深海感知技术是前提。本报告首先全面综述了目前深海感知所涉及的主要原理和技术,然后着重介绍水下光学技术,特别是分析了导致水下光学感知看不清、测不准、认不出等关键问题,最后结合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深海实际应用需求,对深海感知技术未来发展提出若干思考。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22年9月26日
2022-09-28报告题目:重力测量及其国防应用报 告 人:吴晓平 少将召集人:海底实验室青年工作委员会作者简介:吴晓平少将,1979年8月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大地测量系;1982年8月于解放军测绘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执教;1987年国家公派英国诺丁汉大学访问学者;1996年任测量与导航工程系博士生导师,同年被评为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获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7月晋升专业技术少将。曾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测量与导航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地测量与地球重力学,主要方向为局部重力场的点质量逼近理论、卫星重力测量理论与方法、重力场和大地水准面确定的空间数据分布结构等。曾主持国家攀登计划、国家总参测绘局重点课题等4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主编并公开出版了教材、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目前,担任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海洋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测绘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测量工程组副组长、武汉大学兼职教授、《测绘学报》编委等。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22年9月28日
2022-09-28报告题目:Seafloor spreading in the Eurasian Basin: Challenges from the recent geological data——Part II报 告 人:Pavel Rekant 研究员 俄罗斯全俄地质研究所、海底实验室兼职教授召 集 人:海底实验室青年工作委员会作者简介:Dr. Pavel Rekant is a leading scientist-geologist from the Russian Ge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VSEGEI). His present scientific activity is focused on geology, tectonics, and paleogeography of the eastern Arctic, including both deep-water basins as well East Arctic shelves. His expertise is in seismic stratigraphy, regional geology, and correlation. He has scientific experience in the Arctic for 29 years. zoom会议: https://us06web.zoom.us/j/85845623059?pwd=MlhYd29vYURMUExYN2sx RFlqSFlOZz09Conference ID: 858 4562 3059Access code: 431564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22年9月13日
2022-09-13报告题目:Seafloor spreading in the Eurasian Basin: Challenges from the recent geological data报 告 人:Pavel Rekant 研究员 俄罗斯全俄地质研究所、海底实验室兼职教授召 集 人:海底实验室青年工作委员会作者简介:Dr. Pavel Rekant is a leading scientist-geologist from the Russian Ge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VSEGEI). His present scientific activity is focused on geology, tectonics, and paleogeography of the eastern Arctic, including both deep-water basins as well East Arctic shelves. His expertise is in seismic stratigraphy, regional geology, and correlation. He has scientific experience in the Arctic for 29 years.报告摘要:Join a Zoom meeting (第一部分 45分钟,15:00开始)https://us04web.zoom.us/j/78377452000?pwd=b4PVjZGg5h3FrjiNV8NH0foilUysYO.1Conference ID: 783 7745 2000Access code: e4PuwtJoin a Zoom meeting (第二部分 30分钟,16:00开始)https://us04web.zoom.us/j/79953157154?pwd=hVzb417xJ1INjaRvwCzmPDzQxhDqT4.1Conference ID: 799 5315 7154Access code: fR7qv1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22年9月1日
2022-09-01报告题目:拖曳式瞬变电磁探测技术及方法报 告 人:张 洋 副教授 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报告时间:7月28日(周四) 上午9:00-10:30报告地点:1号楼1002会议室召 集 人:海底实验室青年工作委员会作者简介:张洋,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励新优秀青年教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高级会员,IEEE member,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电磁探测技术、新能源技术、先进仪器开发与应用研究。承担/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研制项目、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等十余项。曾获评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SEG最佳口头报告、国际电磁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优秀党员先锋团队等荣誉,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人才培训班;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仪器仪表学报》、和《Surveys in Geophysics》等国内外高质量学术期刊发表学术期刊论文30余篇,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20项。报告摘要:瞬变电磁法作为一种无损、高效、测深大的地球物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矿产/石油资源勘查、地下水与城市地下空间探测等领域。与常规定点工作方式相比,拖曳式瞬变电磁技术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探测分辨率,但也面临一系列技术难题,本报告以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为例,介绍拖曳式瞬变电磁的零耦合无盲区、超宽带高灵敏检测、高分辨精细成像等技术解决方案,为研究拖曳式电磁技术及应用人员提供参考。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22年7月25日
2022-07-25报告人(每人10分钟)卫小冬、赵阳慧、谭平川、陆哲哲、管清胜、胡思谊、吴涛、胡昕凯、李韵秀、陈安霞、郭志馗(线上)、王明伟(线上)时 间:2022年2月25日(周五) 下午14:00-16:30地 点:科研楼1002室召集人:海底实验室青年工作委员会 按照《海底实验室学术交流活动方案》的要求,“海底纵横论坛”每年举办基金季,由当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科研人员进行申请书相关内容的多媒体介绍,并邀请业内优秀科学家,或获得过基金资助的本室人员进行点评;鼓励当年申请面上基金的科研人员参加。
2022-02-23报告题目: 软流圈地幔中水的分布及成因报 告 人: 杨阳 副研究员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报告时间: 1月14日(周五) 上午9:30-11:00报告地点: 1号楼1002会议室召 集 人: 海底实验室青年工作委员会报告人简介:杨阳,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13年获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2010-2013年间多次赴香港大学进行访问研究,2015-2016在英国卡迪夫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9年赴哈佛大学访问,202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主要从事与大洋板块的形成和消亡相关的火山作用研究,包括洋中脊岩浆作用和软流圈地幔动力学及与板块俯冲有关的深部水循环等研究。2014年和2021年,作为无机地球化学家参加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50和395航次的钻探。主持三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发表十余篇SCI文章,第一作者论文主要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Chemical Geology、G-cubed等主流期刊上。报告摘要:大洋板块携带了巨量水进入了地球内部,这些水能被带到多深多远的地方,是国内外科学家研究的前沿问题。本研究对采自北冰洋Gakkel洋中脊玄武岩的研究,发现北冰洋为全球软流圈地幔中最为富水的区域,且产出具有明显俯冲带特征的洋中脊玄武岩。通过汇总全球近万条洋中脊玄武岩数据发现,受富水俯冲组分改造的物质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也有分布,然而在太平洋却极为罕见。为此,本研究提出,环绕太平洋的俯冲带在软流圈地幔中形成一个巨型的“锅盖”盖住了太平洋地幔域,同时源源不断地向其他大洋地幔下方释放富水的俯冲组分,从而使得软流圈地幔形成了两个相互分隔的地幔域,而“锅盖效应”对于软流圈地幔域的分隔至少持续了1.8亿年。此外,持续的俯冲作用使得太平洋洋盆面积不断减小,因此其下面的太平洋地幔域的面积也相应缩小。研究揭示,锅盖下方的太平洋地幔物质通过加勒比海下方流向大西洋、通过澳大利亚与南极洲之间流向印度洋。
2022-01-11报告题目1: 内蒙古丰镇古元古代碳酸岩中捕虏体的岩石成因研究——对现今板块构造体制启动的制约报 告 人: 李韵秀 博士报告题目2: 基于多波束声强数据的底质分类研究报 告 人: 王明伟 博士报告题目3: 东秦岭斑岩型钼、金矿成矿深部过程与驱动机制报 告 人: 胡昕凯 博士报告题目4: 基于新磁异常条带模型的南海东部次海盆扩张演化研究报 告 人: 管清胜 博士报告题目5: 中国大陆及周边区域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报 告 人: 陆哲哲 博士后报告题目6: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对俯冲带流体性质的制约报 告 人: 陈安霞 博士后报告时间: 11月25日 星期四 下午14:00-17:00报告地点: 1号楼1002会议室召 集 人: 海底实验室青年工作委员会
2021-11-22报告题目: 浮潜式海洋地震仪(MERMAID)的发展及应用报 告 人: 于勇 研究助理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报告时间: 11月3日(周三) 上午9:30-11:00报告地点: 1号楼1002会议室召 集 人: 丁巍伟 研究员报告人简介:于勇,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研究助理教授。2010年获得北京大学固体地球物理系学士学位,2016年获得北京大学获得固体地球物理博士学位。2016年至2019年在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至2019年在美国罗德岛大学GSO进行访问研究。主要采用传统和有限频体波层析成像方法、全波形反演和横波分裂等地震学方法,利用大洋和大陆上观测得到的地震波信号对地球浅部和深部结构以及相应的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发表在EPSL、GRL、JGR和《地球物理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
2021-10-31报告题目一: 洋底高原构造演化的地球物理研究报 告 人: 董冬冬 研究员/博士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报告题目二: 俯冲带大洋软流圈结构与大地震报 告 人: 范建柯 副研究员/博士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报告时间: 11月1日(周一) 下午14:00-16:00报告地点: 1号楼1002会议室召 集 人: 海底实验室青年工作委员会报告人简介:董冬冬:海洋地质专业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南海陆缘构造的定量研究及西太平洋岩石圈结构研究。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了多个大洋航次,包括国内首个雅浦俯冲带综合地球物理科考航次,在该区初步构建了国内领先的综合地球物理观测网络,有力助推了国内雅浦俯冲带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3篇(SCI/EI论文22篇),编写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先导专项课题和863子课题多项,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范建柯: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层析成像、海底构造以及被动源海底地震仪数据处理与应用研究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Geoscience、Tectonics、G3等国际地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等。
2021-10-28报告题目: 无所不“钡”报 告 人: 黄方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告时间: 10月29日(周五) 下午16:00-17:00报告地点: 1号楼1002会议室召 集 人: 韩喜球 研究员报告人简介:黄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空间学院教授。1994-2002年在中国科大学习,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2007年博士毕业于美国伊利伊诺大学(UIUC),UIUC和瑞士联邦苏黎世理工学院博士后。2001年回国任教,201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9年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主要从事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关注地球和行星的形成和演化、资源环境的利用和保护等重要问题。在Nature、EPSL、GCA、ETS、GPL、Geology等一流刊物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60余篇。曾获侯德封青年科学家奖、孙贤鉥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等。担任GCA、Science Bulletin、Fundamental Research、Innovation等学术期刊的副主编、编委,中国科大科研部部长,中国科大期刊中心主任等职务。
2021-10-28报告题目: 冰与火之歌-北极Gakkel洋脊JASMInE航次记报 告 人: 丁巍伟 研究员报告时间: 10月13日(周三) 下午14:00-15:00报告地点: 5号楼6楼会议室召 集 人: 海底实验室青年工作委员会报告简介:由李家彪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北极Joint Arctic Scientific Middle-ocean ridge Insight Expedition(简称JASMInE航次)搭载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于2021年7月12日从上海启航,历时79天,航程共计1.4万海里,圆满完成各项预定任务,于9月28日返回上海。考察过程中海冰覆盖率均大于80%,平均作业水深超过3500米,并遭遇了-9.3度的历史最寒天气。以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考察队员秉承“追求卓越,献礼祖国”的目标,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创造了北极科学考察多项国际新记录:(1)全球首次在加克洋中脊开展大规模海底地震和海底电磁等综合地球物理探测,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布设海底地震仪43台次,回收率高达97.7%,打破了国际上北极高纬密集冰区无法开展海底地震仪探测的断言;(2)系统开展冰下海底热液探测,首次在调查区采集到热液产物样品;(3)使用了大量包括冰下海底地震仪、海底大地电磁仪、声呐浮标、短基线阵列、电视抓斗、光学拖体等在内资助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设备,形成一系列高纬极寒密集冰区冰区海底探测方法及作业规范。
2021-10-11报告题目: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上岩浆供给对断层、火山活动以及岩石圈热结构的影响报 告 人:陈杰 博士研究生 巴黎地球物理学院报告时间:9月22日(周三) 下午15:00~17:00报告地点:1号楼1002会议室召 集 人:海底实验室青年工作委员会报告人简介:陈杰,1993年生,巴黎地球物理学院(IPGP)博士研究生。201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系,2018年硕士毕业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洋中脊海底地形和摄像分析、重磁数据处理和分析、微震定位以及数值模拟等。目前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和海洋学报(英文版)以第一作者共发表2篇论文。报告简介:在超慢速扩张的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上,岩浆供给总体不足且极不均匀。报告主要涉及SWIR上两个岩浆供给端元:岩浆供给极强的SWIR 50°28'E(断桥区)和岩浆供给几乎为零的SWIR 64°30'E。研究通过在SWIR 50°28'E上的AUV高分率多波束地形、反向散射、近底磁力数据、海底摄像探究其火山活动、断层分布以及上地壳的构建模式;通过在SWIR 64°30'E上的海底地震监测数据及其定位结果,探究其板块扩张与连续拆离断层发育之间的关系。同时,介绍利用数值模拟结果并结合上述两个岩浆供给端元的岩石圈热结构变化,揭示岩浆供给和岩石圈热结构在全球超慢速和慢速扩张洋中脊上的对应关系,并获得到一定的预测和约束。
2021-09-15报告题目: Plume or plate?— 从大塔穆火山看全球巨型海底 火山以及洋底高原成因 报 告 人: 张锦昌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报告时间: 5月25日(周二) 下午4:00-5:00 报告地点: 1号楼1002会议室 召 集 人: 海底实验室青年工作委员会 报告人简介:张锦昌,1983 年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广东省杰青。2002至2009年在中国海洋大学攻读本科、硕士研究生,研习地球物理学相关专业;2009 年国家公派出国;2014 年获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海洋学专业博士学位。2014 年 6 月起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16、2020年分别在美国休斯顿大学、德州农工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兴趣包括: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西太平洋、印度洋、中国南海;深远海过程、板块构造、大洋岩石圈演化、洋壳结构;洋底高原、海底火山、大火成岩省等形成机理;热点与洋中脊相互作用;高精度海底探测技术;综合海洋地球物理观测等。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等10项科研项目。主持/参与国内外海洋科学调查航次6次,包括 2015 年作为联合首席科学家主持西太平洋中美国际合作调查航次。已发表包括Nature Geoscience、EPSL、Science Bulletin、JGR、GSA Special Papers等在内的学术论著25篇,其中SCI论文19篇(JCR一区6篇、二区11篇,累计影响因子73.46)。地球最大单体火山-大塔穆火山相关研究成果在2013年入选“Nature年度十大科学新闻”、2017年入选广东省基础研究优秀成果汇编。2018 年在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作为校友代表致辞;2021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
202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