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 软流圈地幔中水的分布及成因
报 告 人: 杨阳 副研究员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报告时间: 1月14日(周五) 上午9:30-11:00
报告地点: 1号楼1002会议室
召 集 人: 海底实验室青年工作委员会
报告人简介:杨阳,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13年获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2010-2013年间多次赴香港大学进行访问研究,2015-2016在英国卡迪夫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9年赴哈佛大学访问,202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主要从事与大洋板块的形成和消亡相关的火山作用研究,包括洋中脊岩浆作用和软流圈地幔动力学及与板块俯冲有关的深部水循环等研究。2014年和2021年,作为无机地球化学家参加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50和395航次的钻探。主持三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发表十余篇SCI文章,第一作者论文主要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Chemical Geology、G-cubed等主流期刊上。
报告摘要:大洋板块携带了巨量水进入了地球内部,这些水能被带到多深多远的地方,是国内外科学家研究的前沿问题。本研究对采自北冰洋Gakkel洋中脊玄武岩的研究,发现北冰洋为全球软流圈地幔中最为富水的区域,且产出具有明显俯冲带特征的洋中脊玄武岩。通过汇总全球近万条洋中脊玄武岩数据发现,受富水俯冲组分改造的物质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也有分布,然而在太平洋却极为罕见。为此,本研究提出,环绕太平洋的俯冲带在软流圈地幔中形成一个巨型的“锅盖”盖住了太平洋地幔域,同时源源不断地向其他大洋地幔下方释放富水的俯冲组分,从而使得软流圈地幔形成了两个相互分隔的地幔域,而“锅盖效应”对于软流圈地幔域的分隔至少持续了1.8亿年。此外,持续的俯冲作用使得太平洋洋盆面积不断减小,因此其下面的太平洋地幔域的面积也相应缩小。研究揭示,锅盖下方的太平洋地幔物质通过加勒比海下方流向大西洋、通过澳大利亚与南极洲之间流向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