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 华南岩石圈变形的地震学研究 报 告 人: 栗婷姿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报告时间: 11月16日 星期一上午10:00 - 11:30 报告地点: 1号楼1002会议室 召 集 人: 丁巍伟 研究员 栗婷姿 : 201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现就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固体地球物理 地震学专业,2019.6-2020.10 曾前往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和西澳大学学习。主要从事利用背景噪声、面波频散数据与接收函数跨维度联合反演方法,获得全地壳及深部岩石圈高分辨率的地震波二维及三维速度模型,应用于特提斯构造域(中国及西澳大利亚)岩石圈结构的研究。
2020-11-12报告题目: 海洋电法新进展 报告人: 陈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 报告时间: 11月9日 星期一上午10:00- 11:30 报告地点: 1号楼1002会议室 召集人: 张涛 副研究员 陈凯副教授:2005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1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主要从事海洋电磁方法相关的仪器研制、技术开发与应用工作。截至2020年11月,所研制的海底电磁接收机累计生产50余套,完成200多站位作业任务,关键参数达到国际同行先进水平,多次成功应用于海底深部研究、海底水合物调查、深水油气勘探、水下目标检测任务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地调项目3项,第一作者累计发表SCI文章12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项。
2020-11-09报告题目一: 基于多元特征融合的海底底质分类研究 报告人: 王明伟 博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二: 拆离断层型热液区的微震活动研究 报告人: 柳云龙 助理研究员 报告时间: 10月23日 星期五 下午 2:30 报告地点: 1002会议室 召集人: 海底实验室青年工作委员会
2020-10-21报告内容: 浙江沿海考古新突破与全新世早中期环境变迁——以井头山遗址、田螺山遗址为视角 报 告 人: 孙国平 研究员 报告时间: 10月9日 星期五 上午 10:00 ~ 11:30 报告地点: 1号楼1002会议室 召 集 人: 叶黎明 孙国平研究员:浙江慈溪人,198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以后,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浙江史前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2004年评为研究馆员,2009年起担任史前考古室主任。参与或主持田螺山等重要遗址的数十次野外考古发掘。其中,连续15年主持河姆渡文化代表性遗址——田螺山遗址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已撰写和发表了《宁绍地区史前文化遗址地理环境特征及相关问题探索》、《远古江南》等数十篇考古简报、报告、学术论文和论著,参与或负责了《田螺山遗址自然遗存综合研究》、《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起源发展与气候环境变化关系研究》等重要研究课题。应邀到日本、英国、菲律宾、美国、韩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的研究机构进行过学术交流和访问。2017年以来主持井头山遗址的发掘和研究。
2020-09-30报告题目一:一种移动式海洋地震仪的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报告人:侯斐 硕士研究生 (导师 金翔龙院士,朱心科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二: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侧扫声呐底跟踪算法研究 报告人:秦晓铭 硕士研究生 (导师 罗孝文副研究员) 报告时间:9月28日 星期一 下午2:30 报告地点:1002会议室 召集人:海底实验室青年工作委员会
2020-09-23报告内容: 印度洋固体圈层的时空漫游 报告人: 余星 副研究员 报告时间: 8月28日 星期五 下午 2:00 报告地点: 1002会议室 召集人: 海底实验室青年工作委员会
2020-08-25报告题目一:蛇纹岩化作用在洋中脊拆离断层的影响 报告人:徐浩波 硕士研究生 (导师 张涛 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二:非洲东南部海域Natal海谷的粘土矿物记录及其 古气候意义 报告人:宋濠男 硕士研究生 (导师 韩喜彬 副研究员) 报告时间: 7月24日 星期五 下午 2:30 报告地点: 1002会议室 召 集 人: 海底实验室青年工作委员会
2020-07-23报告题目一:澳大利亚东南部石榴石辉石岩捕虏体:示踪深部岩石圈地幔事件及对壳幔相互作用的启示报 告 人: 鲁江姑报告题目二:东南极甘布采夫冰下山脉地壳结构与隆升机制探讨报 告 人: 吴国超报告时间: 7月3日 下午 2:30报告地点: 1002会议室召 集 人:海底实验室青年工作委员会
2020-06-29报告内容:西南印度洋中脊龙旂和天作热液区附近沉积柱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报 告 人:黄永金 硕士研究生 (导师 陶春晖) 报告内容:基于粒子群优化学习向量网络台湾浅滩沙波区底质分类研究 报 告 人:王嘉翀 硕士研究生 (导师 吴自银) 报告时间: 6月12日 下午 2:30 报告地点: 1002会议室 召 集 人:海底实验室青年工作委员会
2020-06-16“海底纵横论坛”第142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内容: 东海是个外来块体? 报告人: 丁巍伟 研究员 报告时间: 2020年5月29日 下午2:30 报告地点: 1002会议室 邀请人: 海底实验室青年工作委员会
2020-05-27根据“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方针和“立足国际前沿”的学术思想,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设立开放研究基金,资助海底科学中的应用基础性研究、基础性研究和海洋探测技术与信息系统的研究应用,受理国内外研究人员提出的申请,优先支持在海底科学中有重要科学意义或重要应用前景及其相关高新技术的研究,以及开拓新兴科学技术生长点的研究。创新是基础性研究发展的动力,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优先资助具备新思想、新方法以及可能产生新成果的研究申请,并大力扶持优秀青年科学家建功立业的开拓性研究工作。 一、总则 海底科学是在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揭示海底的基本特征及其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发生发展的机制与规律,预测其变化,为海底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海底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以海洋地质学(Marine/Submarine Geology)的形式出现,主要研究海底形态与沉积物;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由于海底资源勘探的需要,形成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Marine Geology & Geophysics),海底构造与沉积动力学为其主体的研究方向;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海底资源与环境开发的急速发展和可持续利用全球战略的普遍认同, 以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学、海洋生物等学科相互融合的综合性的海底科学(Submarine Geosciences)应运而生。海底科学以海底(固体的岩石圈),及其与水圈和生物圈的界面为其研究对象,以海底环境和资源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及其相关高新技术研究为其主要研究内容,从而使该学科具有广泛的研究空间和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生长点。 二、实验室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海底资源与环境。 科学目标:探索海底基本特征、自然环境演变与矿产资源形成机制的理论问题,发展相应的高新技术探测手段。 国家目标:为我国海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理论方法和切实的解决途径,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2020-04-15报告内容: 李洪林 (青年)——热液过程对洋中脊拆离断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热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廖时理 (青年)——西南印度洋中脊玉皇热液区成矿过程:硫化物浅钻岩心Zn同位素的限制 李正刚 (青年)——冲绳海槽岩浆硫化物氧化过程中的元素活动性研究:对斑岩成矿系统元素迁移 马乐天 (青年)——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北段俯冲板片地壳性质的数值模拟研究 谭平川 (青年)——地幔柱、洋中脊和转换断层的相互作用:以冰岛以北的西扬马延转换断层为例 杨伟芳 (青年)——西南印度洋中脊断桥矿化区热液活动与成矿作用历史研究 周洁琼 (青年)——海砂开采破坏下台湾浅滩沙波地貌自恢复过程与动力环境响应研究 王春阳 (面上)——板块初始俯冲机制物理模拟研究:以九州-帕劳海脊为例 报 告 人:李洪林、廖时理、李正刚、马乐天、谭平川、杨伟芳、周洁琼、王春阳 报告时间:2020年3月27日14:00-17:00 报告地点:科研业务楼1002会议室 召 集 人:丁巍伟研究员 按照《海底实验室学术交流活动方案》的要求,“海底纵横”论坛每年举办基金申请会议,由青年科技人员按照基金格式的要求对所申请的基金项目进行简要阐述。
2020-03-25报告内容: 2019年度工作总结 报告人: 3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 报告时间: 2020年1月10日 下午14:30 报告地点: 科研楼1002会议室 时间 报告人 14:30-14:40 陈 灵 14:40-14:50 李正刚 14:50-15:00 鲁江姑 15:00-15:10 王 浩 15:10-15:20 王 嵘 15:20-15:30 吴 涛 15:30-15:40 赵阳慧
2020-01-08报告内容: 卫星海洋测绘技术及在海洋环境/地质/气候等应用进展 报 告 人: 金双根 教授/院士 报告时间: 2019年12月10日,9:30-11:00 报告地点: 科研楼1002会议室 召 集 人: 吴自银 研究员 报告人简介: 金双根,1974年9月生,博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与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IUGG会士,IAG会士,中科院"百人计划",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测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获武汉大学学士,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之后分别在澳大利亚、韩国、美国等工作。主要从事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大地测量和空间行星探测及应用,做出了多项系统性原创成果,如揭示了 GNSS 反射测量散射机理,突破了GNSS遥感技术难题,推动了相关研究和应用。发表SCI论文200余篇,EI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科书8部,被Nature等引用5000余篇次,H指数大于40,获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0余项,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00余次。担任国际IUGG委员会主席,全球华人导航定位协会主席(2016),国际行星科学协会(IAPS)主席,国际期刊IJG和JEES主编,IEEE TGRS、JN和ASR副主编,GL、RS、JG、PSS和GPSS编委等,以及获省部级自然科学或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4项,中国侨联贡献奖一等奖等。
201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