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国家级科研平台 省部级科研平台 实验室领导 实验室成员 科研支撑平台 学术委员会
  •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研究团队 科研项目 科技获奖 荣誉称号 研究成果
  • 学术交流
    学者来访 学者出访 学术会议 学术讲座
  • 开放合作
    客座教授 开放基金
  • 人才队伍
    人才概况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创新团队 学术任职 荣誉称号 正高职称 副高职称
  • 人才培养
    导师信息 硕士研究生信息 博士后工作站
  • 文化风采
    外业考察 内业工作 党团工会 社会公益
  • 联系我们
首页
实验室概况
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开放合作
人才队伍
人才培养
文化风采
联系我们

学术报告

首页 > 学术报告 >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2024年基金季

    报告人(每人10分钟):于志腾、李赫、刘张聚、王春阳、张洁时    间:2024年3月5日(周二)  下午14:00-16:00地    点:科研楼1002室召集人:海底实验室青年工作委员会按照《海底实验室学术交流活动方案》的要求,“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每年举办基金季,由当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人才类项目的科研人员进行申请书相关内容的多媒体介绍,并邀请业内优秀科学家,或获得过基金资助的本室人员进行点评;鼓励当年申请面上基金的科研人员参加。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24年3月1日

    2024-03-01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200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甲藻的化石记录与演化:海洋浮游藻类的历史 报  告  人:孟凡巍 教授 报告时间:2024年1月25日(周四)下午14:30报告地点:1号楼1002室召  集  人:刘吉强 副研究员报告人简介:孟凡巍,博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沉积矿床学、地球化学。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期间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和中科院优秀毕业生称号。后进入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此后公派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先后得到国外科研机构资助,在乌克兰科学院访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博士后研究;并在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完成了第二站博士后工作。与国内外同行联合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的高水平论文,包括Geology, Chemical Geology, Precambrian Research,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等期刊在内的 SCI论文40多篇;先后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次,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次。与10多个国家建立起了稳定的科研合作。目前承担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2024 年 1 月 23 日

    2024-01-23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199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层状氧化锰向隧道结构转化过程中Co、Ni的地球化学行为报  告  人:吴重宽 副教授报告时间:1月24日(周三)上午9:30报告地点:1号楼1002室召  集  人:李小虎 研究员报告人简介:吴重宽,浙江工业大学朝晖特聘副研究员。2019年华中农业大学获土壤学博士学位,曾受中法“蔡元培”博士交流项目资助赴法国ISTerre交流一年,师从Bruno Lanson教授。近年来,报告人主要从事氧化锰、氧化铁和粘土矿物等土壤矿物与过渡金属元素相互作用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发表4篇研究论文。主要利用化学方法、电镜、XRD、XAFS、FTIR、Raman、Mössbauer Spectra等技术方法从化学组成、微观形貌、晶体学和原子水平从事环境矿物相关研究。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2024 年 1 月 24 日

    2024-01-23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198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地震学对弧-陆碰撞过程的新认识:以印尼火山弧与澳大利亚陆缘碰撞带为例报  告  人:张  萍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后召  集  人:丁巍伟 研究员报告人简介:张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后。先后在吉林大学(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2022年)获得地球物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岩石圈精细结构的地震学成像研究。近年来,报告人主要以印度尼西亚、东帝汶、澳大利亚西部和中国华北等区域为研究对象,针对汇聚板块边缘的俯冲、弧-陆碰撞过程、以及大陆克拉通的稳定与破坏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详细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EPSL、GRL、Geology、G-cubed、JGR等国际期刊上。曾荣获2023年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基金和2022年度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等奖项;并受邀在多个国际地球科学年会做大会报告(美国AGU和澳大利亚AESC等),且多次担任分会专题召集人和主持人。自2018年以来,担任EPSL、Geology、GRL、GJI、Tectonics等多个期刊审稿人。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24年1月14日

    2024-01-14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197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全球高分辨率地幔对流模拟——在板块运动驱动力与地幔流变研究中的应用报  告  人:胡佳顺 副教授报告时间:12月27日(周三)下午14:00报告地点:1号楼1002室召  集  人:丁巍伟 研究员报告人简介:胡佳顺,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2018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得博士学位。2018年至2020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9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学。从事地球动力学,主要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定量地研究板块的运动与演化,地幔与地表地质过程的相互作用,包括板块俯冲、造山运动、克拉通演化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Geo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等国际主流地学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AOGS Kamide Lecture(青年科学家奖)等奖项。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23 年 12 月 20 日

    2023-12-20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196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地球系统与金属稳定同位素 报  告  人:黄方 报告时间:11月23日(周四)8:30报告地点:1号楼1002室召  集  人:韩喜球报告人简介:黄方,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深空探测实验室副主任。1999和200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获得地球化学本科和硕士学位,2007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8-2011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苏黎世高等理工做博士后,2011至今在中国科大任教。主要从事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关注地球和行星的形成和演化等重要问题。担任GCA等国际期刊的副主编,在金属稳定同位素的方法体系和应用、矿物-熔体间微量元素分配系数、俯冲带岩浆作用的过程机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共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Nature、PNAS、EPSL、GCA、Geology等刊物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约70篇。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9年入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侯德封青年科学家奖、孙贤鉥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2023 年 11 月  22 日

    2023-11-22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195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内容:南大洋地幔不均一性起源及冈瓦纳大陆裂解(The Origin of the Mantle Heterogeneity and the Breakup of Gondwana in the Southern Ocean)报告人:Henry Dick 报告时间:10月27日(周五) 15:00报告地点:1号楼1002会议室召 集 人:余 星报告人简介:利•迪克(Henry Dick),现为自由科学家,曾为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的资深研究员,长期从事海洋岩石学研究。1976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后进入WHOI,曾主导IODP在印度洋的钻穿莫霍面计划(SloMo),先后参加30余大洋航次,13次任首席科学家,5次“阿尔文”号和“深海6500”下潜。在洋中脊构造演化、洋壳增生及地幔熔融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论文累计被引22560次,h指数70,2011年获得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的Harry H. Hess奖。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2023年10月25日

    2023-10-25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194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Deep-sea minerals exploration: results and perspectives: Russian experience报告人:Professor Georgy Cherkashov (FSBI «Academician I.S. Gramberg All-Russia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for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the Ocean,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St. Petersburg, Russia)报告时间:10月26日10:00报告地点:1号楼1002会议室召 集 人:陶春辉 研究员报告人简介:Professor Georgy Cherkashov is the Deputy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for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the ocean (VNIIOkeangeologia, St. Petersburg, Russia). He holds a Dr. Sci. for research of seafloor massive sulfide (SMS) deposits of the Mid-Atlantic Ridge (2004). He has been chief scientist of 13 ocean-going expeditions for prospecting of SMS deposits (1983-2007) including diving missions on MIR and other submersibles. 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marine minerals society (2011-2012), Member of the legal and technical commi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since 2012), and Professor at St. 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

    2023-10-25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193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Ocean Science, Ships and Service报  告  人:Clare Reimers召  集  人:韩喜球报告人简介:Clare Reimers,俄勒冈州立大学地球海洋和大气科学学院杰出教授,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海洋学学会会士和地球化学学会会士,曾任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海洋科学分会主席(2021-2022年)。主要研究方向是海洋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重点研究海水和沉积物之间氧通量的原位测量、氧化还原反应和海洋碳循环。她研发了一套通过测量氧通量来获取海洋碳通量的方法。Clare Reimers教授从2013年开始担任美国区域科考船(U.S. Regional Class Research Vessel)建设项目首席,目前,她正负责为美国海洋调查船队建造三艘多功能区域科考船(RCRVs)。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2023 年 10 月  16 日

    2023-10-17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192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第四纪热带温度季节性演变—来自单壳体有孔虫同位素的证据报  告  人:黄恩清 教授 同济大学报告时间:10月17日(周二)上午9:30报告地点:1号楼1002会议室召  集  人:许冬 高级工程师报告人简介:黄恩清,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利用海洋沉积记录和气候数值模拟研究新生代低纬水文循环与碳循环的地质演变历史。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202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23年10月10日

    2023-10-10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191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Seismic tomography: A window into deep Earth报  告  人:Nick Rawlinson报告时间:9月21日(周四)14:30报告地点:1号楼1002室召  集  人:丁巍伟研究员报告人简介:Nicholas Rawlinson教授,目前为BP Foundation McKenzie Professor of Earth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Fellow of Downing College,苏格兰爱丁堡青年学院皇家学会成员,现任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副主席(地球物理)、英国地球物理协会主席、NERC地球物理设备设施指导委员会成员、《伦敦皇家学会学报A》编辑委员会成员、Gondwana Research副主编(地球物理学和构造学)等职,研究领域涉及地震层析成像、地震波传播、地震危险性评估、地球物理反演理论、板块内火山活动和上地幔的动力过程、大陆岩石圈构造与演化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2023年9月12日

    2023-09-12
  • “海底纵横学术交流会”第190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题目:Subduction processes in Southeast Asia from multiscale seismic imaging报  告  人:Nicholas Rawlinson报告时间:9月21日(周四)9:30报告地点:1号楼1002室召  集  人:丁巍伟研究员报告人简介:Nicholas Rawlinson教授,目前为BP Foundation McKenzie Professor of Earth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Fellow of Downing College,苏格兰爱丁堡青年学院皇家学会成员,现任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副主席(地球物理)、英国地球物理协会主席、NERC地球物理设备设施指导委员会成员、《伦敦皇家学会学报A》编辑委员会成员、Gondwana Research副主编(地球物理学和构造学)等职,研究领域涉及地震层析成像、地震波传播、地震危险性评估、地球物理反演理论、板块内火山活动和上地幔的动力过程、大陆岩石圈构造与演化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23年9月12日

    2023-09-12
  • “海底纵横论坛”第189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内容:大洋转换断层的地球物理特征报告人:任昱 博士研究生召 集 人:青年工作委员会报告人简介任昱,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GEOMAR)博士研究生。先后在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完成本科(2016)、硕士(2019)学习。2019年9月至今,在德国GEOMAR攻读博士学位,使用多波束测深、地震、海洋重磁、数值模拟等数据和技术,系统性地研究全球大洋转换断层的地球物理特征。以第一作者在GRL, JGR-Solid Earth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篇。科学普及方面,入选知乎“海盐计划”(ID:Seisfish)和科技榜答主评审团,知乎灯塔计划项目“深海明灯”团队负责人。 汇报内容:大洋转换断层(Oceanic transform fault)作为错断全球大洋中脊的主要线性构造,是重要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本报告将基于最新汇编的高精度海底地形、船测及航空重磁、海底地震仪等观测数据,结合数值模拟,探讨对大洋转换断层地球物理特征取得的一些新认识。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23年 6 月 4 日

    2023-06-05
  • “海底纵横论坛”第188次学术交流报告

    报告内容:通过模型和数据重新审视大洋中脊-转换断层系统构造报告人: 刘斯彪 博士召 集 人:郭志馗 助理研究员简介:刘斯彪,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GEOMAR)博士后。2011年起先后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FZ)获得本、硕、博士学位。2019-2020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2021年起在德国GEOMAR做博士后至今,并担任GEOMAR青年科学家代表职务。主要从事板块边界变形包括俯冲、造山、拉伸运动, 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及软件研发等方面研究工作, 相关成果发表在Geology, ESR, Tectonics, JGR-Solid Earth、Tectonophysics、IJES 等期刊。汇报内容:板块构造学认为大洋中脊旁的转换断层是传统的走滑边界,岩石圈在这里既不产生也不破坏。我们最近对跨越整个扩张速率的全球不同大洋中脊-转换断层系统内高分辨率测深数据、卫星重力数据和三维数值模型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这种海洋转换断层的纯走滑理论过于简单化。模拟结果显示,构造变形轴(即板块分离轴),在深度上发生了倾斜。这导致构造变形方向与岩浆增生方向不一致,进而引起了转换变形带的拉伸运动和地壳变薄。总之,大洋中脊-转换断层系统显示出复杂的构造断层模式,其洋脊-转换交汇处的地壳增生过程可能与其它地区的增生有本质区别。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23年6月1日

    2023-06-01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 18
  • 19
  • »
学术报告

Copyright &2025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浙ICP备10040255号-11   技术支持: 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访问量:次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