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英国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马来西亚沙巴大学自然灾害研究中心及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所就关于开展南海南沙海槽区深部结构探测OBS航次签署了国际合作协议。 地学界普遍的观点认为,在现今南海形成之前,华南陆缘以南存在一个“古南海”,该古南海在南沙海槽区向婆罗洲的俯冲引起了现今南海陆缘的伸展-裂离以及南海的海底扩张运动,最终向南漂移的南沙地块与婆罗洲发生碰撞,结束了南海的扩张,因此南沙海槽区记录了南海从“诞生”到“死亡”的信息,对其深部结构及动力学机制的研究极为必要。因此在国家海洋局“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的支持下,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丁巍伟研究员课题组)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郝天珧教授课题组)将于2018-2019年间在南沙海槽开展深部结构探测OBS航次,并与英国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Nicholas Rawlinson教授课题组)及马拉西亚沙巴大学自然灾害研究中心(Felix Tongkul教授课题组)在2016年开始的中马海洋合作共同平台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 在近两天的讨论交流中,中英马三方就航次的实施时间、站点与测线布设、投放与回收方式等技术细节进行商讨,并一致同意本次国际合作研究中中方将负责海上OBS航次的实施,英方负责陆地深部结构的探测,马方将负责帮助获取马来西亚政府的航次作业审批,在此基础上四方形成了国际合作协议,就航次的实施、各方的责任与义务、数据共享、后续合作研究等方面的细节达成一致。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方银霞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郝天珧研究员、马来西亚沙巴大学Felix Tongkul教授及英国剑桥大学Nicholas Rawlinson教授签署了该协议。 在未来的三年,中英马各方将在该国际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开展航次及航次后的合作,预计将首次获得从南沙海区至婆罗洲的深部地震数据,通过海陆的联合研究解答是否确实存在“古南海”俯冲、南沙地块和婆罗洲的碰撞机制及婆罗洲沙巴造山带的隆升等关键科学问题。 图1 四方签署国际合作协议 图2 我所李家彪院士出席签约仪式并合影
2017-09-088月18日晚,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科技部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第3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杭州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邓丽,大赛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高瑞平,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及其他各部门领导出席闭幕式。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科技辅导员以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代表共1500余人参加闭幕式。我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韩喜球研究员应邀出席大赛闭幕式并作了“我的深海探索之旅”的精彩主题演讲。 &nbs
2017-09-079月1日上午,我所“向阳红10船”自完成大洋43航次后,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整,再次从舟山长峙岛码头起航,赴西太平洋执行“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综合调查任务。郑玉龙副所长、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方银霞等赴码头为科考队员送行。 据介绍,本次“西太平洋PAC-CJ07区块海底底质和底栖生物调查”由我所和东海分局共同承担,外业航次由我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许冬副研究员担任航次首席科学家。本航次将在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海域展开调查,航次时间约70天,主要调查内容包括156站底质取样、12站柱状沉积物取样、39站悬浮体综合调查、12站底栖生物调查。  
2017-09-04我实验室喜获10项国家基金,具体如下: 面上基金:秦林江、沈中延、卫小冬。 青年基金:陈灵、李东旭、王汉闯、王嵘、殷绍如、张峤、张洁。 向他们表示祝贺! 序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项目类型 项目编号 起止时间 1 深部地幔过程对西南印度洋中脊岩浆供应机制的影响:橄榄岩Re-Os同位素制约 陈灵
2017-09-048月28日到9月1日,英国阿伯丁大学Benjamin Kneller教授应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方银霞研究员的邀请,在科研楼1002室开设了为期一周的“深水重力流系统发育及演化”公开课,吸引了来自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以及我所三十余名研究人员及学生参加课程培训。 本次公开课的主题为深海沉积体系和重力流过程。主要内容包括深水沉积体系简介、重力流控制形成的块体流、水道及峡谷、河漫滩等沉积体的形态特征、沉积过程和触发机制,以及如何采用3D和2D地震资料与地表露头、地震正演模拟、数值模拟结合方法分析大陆架沉积物搬运、沉积作用过程以及沉积内部构成特征。 Benjamin Kneller博士现任英国阿伯丁大学地质和石油地质系教授,为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评审员,曾作为主席或召集人多次主持AAPG(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IAS(国际沉积学家协会)等学术会议,共发表文章74篇。2009年由于其在深水油气储层预测软件商业化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苏格兰政府授予海洋成就奖,并受到苏格兰第一总理的接见。 本次公开课为国内青年研究学者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了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与国际知名学者长期的学术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nb
2017-09-018月29日,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与杭州市竞舟小学开展了科普教育活动,来自竞舟小学的近40名小学生和家长参加了本次活动。 孩子们在展厅里参观了国内最先进的科学考察船之一的向阳红10号的模型,我室的科普志愿者给同学们讲解了科考船功能、结构与运行模式,同时也参观了中国最先进的载人深潜器“蛟龙”号的模型,并对“蛟龙”号的研制过程、结构、功能以及最大下潜深度进行了讲解。同学们了解到科学家可以利用“蛟龙”号开展海洋近底观测、摄像,并可以采集包括底栖生物、岩石和沉积物在内的样品,尤其是在高温和高压的极端环境中,起到了科学家的“眼睛”(高清摄像头)和“手”(机械臂)的作用。 展厅里最引人注意的是“小球大世界”,通过立体投影将不同的影像和视频投影至悬在空中的投影球,用生动有趣的影像展示了海洋的美丽和魅力,喷发的海底火山、流动的洋流、台风的生成等等让孩子们惊呼不已,而夜间地球的灯光分布,地球表明繁忙的航线等等更是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展厅参观结束后,我室丁巍伟研究员给同学们做了“奇妙的海底之旅”的科普报告,介绍了“蛟龙”号深潜器在海底拍摄的奇妙的海底世界,比如奇特的动物,活动的热液喷口,还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同学了还了解了海洋科学家在海上的工作和生活,包括在船上的吃、穿、住等等,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兴趣。 这次的科普活动,不是普通的参观,它不仅让同学们开了眼界,也是一次充满好奇与想象的探索之旅,同时在不少同学们心中植下了成为科学家的梦想种子。 &n
2017-08-318月29日,由我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李小虎副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的中国五矿国际海底矿区海上调查航次(中国大洋47航次)从青岛启航,“向阳红6”号科考船奔赴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帕顿断裂区执行多金属结核矿区调查任务。郑玉龙副所长赴青岛送行。  
2017-08-308月26日,《国片大首映》在央视6套播出,我室唐立梅副研究员,作为首位乘坐“蛟龙”号下潜大洋的女科学家参加了节目,与电影《战狼》的两位主演——吴京和卢靖姗进行了亲密的交流与互动,并向两人赠送了礼物——“蛟龙”号潜水器模型和来自海底3000米深的大洋矿石标本。
2017-08-29我海底科学实验室唐立梅在2017年浙江省首次“浙江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选活动中荣获“浙江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 相关新闻链接:zjnews.zjol.com.cn/zjnews/zjxw/201705/t20170504_3556880.shtml
2017-08-29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在7月25日晚8:30经济信息联播“砥砺奋进的五年”专题中播出了题为“我国帮助非洲国家完成海上大陆架划界”的采访,对大陆架中心近年来进行的中非联合调查及大陆架划界工作进行了深入介绍。 李家彪院士告诉记者,大陆架划界技术是深海科学、海洋法学和海底探测、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高度集成,绝大部分非洲国家没有能力独立完成复杂的大陆架划界调查和准备工作。近年来,以我所为代表的大陆架划界技术已经向部分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陆架划界调查与研究支持,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中国-塞舌尔联合调查航次的首席科学家唐勇研究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2016年中国-塞舌尔联合调查航次的来源、过程和成果。除了塞舌尔,大陆架中心还执行了中国-莫桑比克联合调查航次和中国-尼日利亚联合调查航次,援助莫桑比克、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进行大陆架调查与研究。 该专题同时还关注了获得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的在我所学习的尼日利亚留学生,做了题为“我国首批非洲海洋领域留学生毕业”的采访。近年来的中非科技合作带动了非洲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海洋科技,获得首批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的非洲留学生将于今年毕业。李家彪院士告诉记者,中国的海洋科技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从单纯的出国留学到能够吸引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目前我们已经具备了培养世界未来科技领导者的能力。帮助非洲国家培养海洋专业的高级人才是我所推进中非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提升我国作为大国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关新闻报道链接:外大陆架划界援助非洲国家,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2017-07-31近日,浙江省省部属企事业工会正式命名我省第一批省部属企事业“名师高徒”,我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阮爱国、牛雄伟师徒获得该项荣誉,这是浙江省省部属企事业工会为服务转型升级、促进职工发展,通过层层筛选,挖掘的一批具有较强引领示范作用的优秀师徒,首批共有106对师徒获得该称号。 2008年,牛雄伟师从阮爱国研究员攻读硕士学位,直至牛雄伟2014年获得博士学位,这对师徒一直在同一个课题组工作。从事的研究方向是海底地震(OBS)和深部构造,期间主要科研课题是超慢速西南印度洋中脊三维地震层析成像、南海、南极及日本的地壳深部结构。 这些年来,师徒俩合作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有——西南印度洋中脊研究:这是我国第一次对板块构造的重要单元洋中脊开展深部构造调查和研究,也是我国首次海底三维地震调查。师徒俩在这个项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一个承担OBS技术负责,一个为海上操作现场组长,配合默契,使OBS回收率达到了95%,开创了当时的国内最高纪录,获得了珍贵数据。通过几年的努力,对超慢速洋中脊深部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10 km厚地壳,揭示了拆离断层、低速体、岩浆房等及其与热液喷口的关系;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揭示洋中脊热液喷口下方S波速度结构和地幔转换带(MTZ)的厚度减薄和温度异常。这些成果对于我国在国际海域圈定热液硫化物矿区起到了理论支持。 南海的研究:对南海形成,提出了中沙与礼乐滩的共轭,指出NW向扩张机制;对东沙隆起深部结构进行纵横波研究,揭示巨厚中生代沉积、下地壳高速体;揭示了西北次海盆结构、礼乐滩属性;揭示了中南断裂为NW向的转换破碎带。这些成果为理解南海的形成演化提供了很好的深部构造背景。日本北海道俯冲带:使用三维地震层析成像手段获得了日本北海道俯冲带下方的P波/ S 波速度和P波各向异性结构特征。南极洲被动大陆边缘:成功回收在海底近2年的OBS,并使用S波分裂方法获得了南极普里兹湾岩石圈深部各向异性结构,第一次揭示了普里兹湾岩石圈深部应力场分布特征。 近年来,师徒俩在国内外期刊上共同署名发表论文29篇,其中SCI论文14篇(国际SCI 9篇);EI论
2017-07-317月24日下午,中国共产党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开展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海底科学实验室党支部自2014年以来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实验室新一届党支部委员会。 会上,支部书记方银霞代表支委会向大会汇报了党支部2014年以来的工作总结,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不足和对下一届支部工作的建议,参会党员鼓掌予以通过。随后会议主持人、组织委员周建平分别介绍了六位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参会党员按大会通过的选举程序和选举办法进行了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产生了5名支部委员组成新一届的支委会。 选举大会结束,新的支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一致选举方银霞同志为新一届海底科学实验室党支部书记。在方银霞书记的主持下,支委会明确了各位委员的工作分工,畅谈了各自的工作设想和工作方法,并研究部署了2017年下半年党支部和党小组学习活动的安排计划。
2017-07-25【转】 “向阳红10”科考船自2016年11月22日从舟山启航以来,历时230天,在完成中国大洋第43航次科考任务后,于7月9日返航舟山。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我所和浙江太和公司等有关领导到场迎接。 中国大洋第43航次由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领导,我室负责航次的组织实施,浙江太和航运有限公司负责船舶保障和海上安全。航次分为5个航段执行,其中前4个航段主要工作区域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主要任务是履行“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开展矿化异常调查和矿体/矿化体圈定;第5航段主要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开展以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为主的科学考察。 该航次/段首席科学家和临时党委书记大部分由来自我室的科学家担任,其中陶春辉研究员担任航次首席科学家;周建平研究员担任第一、二航段首席科学家和临时党委书记;邓显明高工担任第三航段首席科学家和临时党委书记;李怀明副研究员担任第四航段首席科学家,雷吉江副研究员担任第四航段临时党委书记;韩喜球研究员担任第五航段首席科学家和临时党委书记。浙江太和航运有限公司的龚振明担任第一、二航段船长,吉祥担任第三、四、五航段船长。 通过本航次的实践,我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高新技术装备逐步形成系统勘探能力,在西南印度洋资源评价取得重大进展,在西北印度洋调查取得新发现。科研人员初步查清合同区典型硫化物矿体空间结构特征,在玉皇矿化区完成了一条瞬变电磁测线探测,获取初步视电阻率剖面;完成西南印度洋合同区16个区块(总100个)的综合异常拖曳探测和地质取样调查工作,为区域放弃提供了基础资料。 通过前期和本航次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85%的阶段I勘探任务,为资源评价工作和合同规定的2019年完成50%区域放弃提供基础资料支撑。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洋脊开展了综合性热液异常探测、地质取样和环境调查,新增热液异常区15处,新发现非活动热液区2处,初步查清天休热液区的范围在南北方向上不连续延伸4.3km, 较原先的认识扩大了6倍。 本航次共有来自我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
2017-07-11为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和光荣感、使命感,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进一步激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工作热情,海底科学实验室党支部积极开展了迎“七一”党建系列活动。支部于2017年6月27日前往杭州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参观“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以更丰富的形式开展“三会一课”学习和教育工作。 2016年12月4日正式建成开放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是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由毛泽东主席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历经77个日夜写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的地方。 跟随讲解员的介绍,我们依次参观了制定“五四宪法”的历史背景、毛泽东主持“西湖稿”起草、全国人民参与大讨论、“人民的宪法”获全票通过、“五四宪法”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全面实施宪法等6个陈列单元。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生动地展现了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实施宪法的真实历程和光辉业绩,也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鲜明态度和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的坚定决心。 参观中,党员们对于毛主席关于起草“五四”宪法的一个著名理论:“搞宪法就是搞科学”以及“五四”宪法制定时群众参与的广泛性这两点感触最深。在组织立宪的过程中,毛主席秉承搞科学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根据,不能凭空捏造”,“现在能实行的我们就写,不能实行的就不写”等原则,广泛参考中外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对宪法内容、结构和具体表述改之又改,充分显示宪法结构的严谨和措辞的准确简明。他们通宵达旦,拿出“二读稿”、“三读稿”,不厌其烦地讨论、修改,力争精益求精,这种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深深正是我们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而全民参与这一盛况在世界制宪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充分体现了民主原则,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也是我们“三会
2017-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