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国家级科研平台 省部级科研平台 实验室领导 实验室成员 科研支撑平台 学术委员会
  •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研究团队 科研项目 科技获奖 荣誉称号 研究成果
  • 学术交流
    学者来访 学者出访 学术会议 学术讲座
  • 开放合作
    客座教授 开放基金
  • 人才队伍
    人才概况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创新团队 学术任职 荣誉称号 正高职称 副高职称
  • 人才培养
    导师信息 硕士研究生信息 博士后工作站
  • 文化风采
    外业考察 内业工作 党团工会 社会公益
  • 联系我们
首页
实验室概况
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开放合作
人才队伍
人才培养
文化风采
联系我们

图片新闻

首页 > 图片新闻 >
  •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David J. W. Piper教授和加拿大圣玛丽大学Georgia Pe-Piper教授访问我室

    10月31日至11月3日,应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唐勇研究员的邀请,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资深科学家David J.W. Piper教授和加拿大圣玛丽大学(Saint Mary’s University)Georgia Pe-Piper教授来我室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David J.W. Piper教授于11月2日上午9点30分在科研楼1002室做了题为“海底滑坡——发生频率及侵位过程”的学术报告。 David J. W. Piper博士,是国际知名的海洋沉积学家,现任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资深科学家,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和圣玛丽大学的客座教授。公开发表文章超过300篇,主要研究深水扇沉积、第四纪海洋学、加拿大东部白垩纪地质学和希腊地区第四纪沉积学。曾担任大洋钻探计划首席科学家,多次参与深海钻探计划和国际野外考察项目,完成了8次深水下潜任务,因其在科学上的杰出贡献在2012年被授予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钻石婚纪念勋章(Queen Elizabeth II Diamond Jubilee medal)。 Georgia Pe-Piper博士现任圣玛丽大学地质学教授,擅长火山岩的野外露头、地层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在弧后盆地和花岗岩侵位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曾担任《Geoscience Canada》杂志、《Geology》杂志编委,现任《Periodici di Mineralogia》(2012- ) 和《Iran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08- )杂志编委。 David J. W. Piper教授首先介绍了海底滑坡的分布地区以及持续的滑塌作用将引起的破坏力,分析了多波束探测和三维地震成像技术对分析海底滑坡尺度的优点及局限性,并讨论了深海钻探等取得的岩芯对进一步解释海底滑坡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以加拿大主动陆缘为实例,展示了有关海底滑坡形成地点、作用时间等控制因素的研究成果,为预测海底滑坡这种罕见而毁灭性灾难的发生几率提供地质基础。 本次交流为我室研究学者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为促进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与国际知名学者长期的学术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n

    2017-11-20
  • 我室成功举办2017年度学术年会并成立新一届学术委员会

          11月17日,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2017年度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学术委员会第1次会议在杭州召开。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司长曲探宙出席,中国科学院金振民院士受聘为实验室第五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相关链接:www.sio.org.cn/redir.php

    2017-11-18
  • 中-俄洋中脊硫化物资源勘探学术交流会议成功举行

      为进一步落实今年年初我所与俄罗斯全俄海洋地质研究所签署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与俄罗斯全俄海洋地质研究所关于海洋资源与环境领域合作的备忘录》(简称“备忘录”),应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邀请,俄罗斯全俄海洋地质研究所Georgy Cherkashev副所长等6位研究人员于2017年11月4日至7日来我所进行交流访问。 11月7日在我所召开中-俄洋中脊硫化物资源勘探学术交流会议,除了俄方专家,来自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以及海洋二所多位研究人员做了学术报告,主要内容涉及中国和俄罗斯双方近年来在洋中脊硫化物资源勘探工作及研究的进展。所领导黄大吉致欢迎辞,科技处许学伟副处长和方银霞研究员分别介绍了海洋二所和海底科学实验室的概况。会上,所长李家彪院士向俄方Georgy Cherkashev副所长颁发聘书,聘请对方作为海底科学实验室兼职教授,聘期三年。 报告由俄方Georgy Cherkashev副所长开启,他以近年来其在国际海底管理局担任的工作,讲解了近年来国际上申请海底勘探矿区的进展,以及近期即将发布的海底勘探活动规章,随后做了海陆矿产资源对比研究的学术报告。Sergei Petukhov研究员以俄罗斯近年来在大西洋硫化物勘探合同区初步开展的矿产资源量估算方法以及利用地壳应力寻找热液活动有利区带等研究的进展两大方面分别作了学术报告;Igor Egorov研究员展示了俄罗斯在大西洋硫化物勘探合同区第一个五年活动的结果。我所陶春辉和阮爱国研究员、周亚东、杨伟芳以及李伟等科研人员就目前我国在西南印度洋开展的研究工作予以展示。中国地质大学陈建平教授和苏新教授以及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杨阳副研究员分别作了近年来西南印度洋脊资源评价、热液沉积模式以及岩浆演化过程的研究进展报告。会议还吸引了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参加,和与会专家交流。 俄罗斯全俄海洋地质研究所是俄罗斯主要的海洋地质研究机构之一,在海洋地质、海底资源勘探与评价、海洋地质工程等方面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本次来访人员中有多位曾参加由我所组织的大洋科考航次,与我所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和评价及相关海洋地质研究方面有着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这次访问将能深化我所与俄罗斯全俄海洋地质研究所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我所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水平。 访问期间,Georgy Cherkashev副所长和Aleksandr Smimov副所长也根

    2017-11-08
  • 我室荣获2016年海洋优秀科技图书称号

    10月31日,中国海洋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海洋科学技术颁奖仪式在青岛举行,以实验室为第一单位编著的《大陆边缘地质特征与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界限确定》一书荣获2016年度海洋优秀科技图书称号。 海洋优秀科技图书旨在表彰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推进海洋科技进步,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全民海洋意识、普及海洋知识有重要作用,反映全球海洋科技前沿和进展,以及我国海洋科技领域的重要研究和成果。2016年共评出12本海洋优秀科技图书。海底科学实验室获得的海洋优秀图书《大陆边缘地质特征与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界限确定》是黎明碧、李家彪、方银霞、唐勇和丁巍伟编著。该书基于大陆边缘地球科学最新发展和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条款的深入理解与实践,从大陆边缘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外大陆架划界参数的确定入手,结合外大陆架划界案例实践分析,阐释了全球三类大陆边缘不同地质特征对外大陆架划界的影响。这是第一本从自然科学角度论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大陆架制度相关条款具体适用的科技图书。                

    2017-11-03
  • 中国海洋学会2017年度学术年会 第九分会场—海底科学论坛圆满结束

    由中国海洋学会海底科学分会和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的中国海洋学会2017年度学会年会第九分会场—海底科学论坛,经过近半年的精心组织与准备于2017年10月31日在青岛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河海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科学家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国海洋学会海底科学分会秘书长郑玉龙研究员代表分会场组织方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海底科学的发展趋势与海底科学论坛的主要议题进行了简要介绍。论坛由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方银霞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孙卫东研究员共同主持。本次论坛围绕学术年会主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的中国海洋科技”就边缘海板块运动、亚洲大陆边缘沉积机制、大洋中脊构造与岩浆演化、海底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等方面的前沿科学问题与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交流,其中特邀报告“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部燕山期地质事件”(孙卫东研究员)和“亚洲大陆边缘沉积:气候与流系控制”(石学法研究员)分别就地幔柱的运动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机制,以及亚洲大陆边缘沉积源到汇的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交流。此外,几位青年学者关于“卡尔斯伯格脊南端构造特征及岩浆演化”、“台湾绿岛热液烃类气体的来源”、“马尼拉海沟俯冲带西侧(20°-21.5°N)的地壳性质—来自数值模拟的证据”、“声学/激光遥测海底底质分类”、“AUV近底磁法勘探研究及在海底热液硫化物区的运用”等报告展示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海底科学论坛分会场内气氛热烈,报告精彩,讨论深入,会场外论坛同时组织和展示多篇高质量墙报,为海底科学同行尤其是学生和青年学者提供了自由和活跃的学术交流平台。                               

    2017-11-03
  •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廖杰博士访问我室

        10月25日,应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的邀请,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Zurich)廖杰博士来我所进行学术交流,作题为《热力学耦合的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岩石圈伸展和挤压碰撞的应用》的学术报告。        廖杰博士首先简要介绍了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的概念和应用领域。然后他从位错蠕变和扩散蠕变的角度,用数值模型验证克拉通岩石圈的含水弱化效果,并总结了地幔含水弱化导致克拉通岩石圈破坏减薄的两个阶段。同时,廖杰博士介绍了基于帕米尔-兴都库什造山带的相向大陆碰撞模型,并针对该类型碰撞对弯曲造山带、走滑断层生长、地壳物质的横向流动等方面的影响加以讨论。本次学术讲座为我室科研工作者和学生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2017-11-01
  • 南京大学陈立辉教授访问我室

              10月24日,应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陶春辉研究员邀请,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立辉教授来我室进行学术访问与交流。陈立辉教授于10月24日下午在科研楼1002室做了“大洋玄武岩的镁同位素组成及其分馏机制”的学术报告。        陈立辉教授是著名的岩石学和地幔地球化学专家,是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科学评估专家工作组(SEP)成员(任期2016-2020),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地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地球化学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大陆和大洋中的幔源年轻火山岩研究,通过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来了解其成因以及地幔的化学组成和演化。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国际主流地球科学期刊。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中,包括Nature Index期刊论文7篇(4篇EPSL,2篇JGR,1篇Nature Geoscience),其他SCI论文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Chemical Geology、GRL、G-cubed、Litho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岩石学报等期刊上。        陈立辉教授首先介绍了大洋玄武岩以及地幔不均一性的传统同位素特征,并回顾了Mg同位素的研究现状和进展。陈立辉教授研究团队以南太平洋Louisville海山岛链和夏威夷洋岛玄武岩(OIB)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高精度的Mg同位素分析测试,发现地幔部分熔融过程会引起玄武岩Mg同位素的分馏。以夏威夷为代表的洋岛玄武岩Mg同位素组成与现有的再循环蚀变洋壳模型吻合,据此提出在考虑部分熔融程度的前提下,Mg同位素可以用来示踪OIB地幔源区组成。本研究采用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示踪地幔过程,有助于重新认识地幔不同端元组成及地幔不均一性。       本次学术讲座为我室研究学者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为促进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与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7-10-27
  • “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国际合作项目《亚洲大陆边缘动力学与全球变化》(GEOGE)项目组会议在青岛召开

    2017年10月118日,“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国际合作项目《亚洲大陆边缘动力学与全球变化》国际合作项目(GEOGE)在青岛召开项目组会议,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为海洋二所李家彪院士,副首席科学家为海洋一所石学法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科技司曲探宙司长,科技司科研主管李琳,项目组指导专家金振民院士、陈永顺教授、李铁刚研究员和刘保华研究员,及项目所属课题40余位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 《亚洲大陆边缘动力学与全球变化》国际合作项目共划分为六个课题:“亚洲大陆边缘的深部过程及动力机制”、“西太平洋俯冲带及弧后盆地体系”、“亚洲大陆边缘的“源-汇”过程与陆海相互作用”、“亚洲大陆边缘的古海洋与古地理演化”、“东亚大陆边缘现代地质过程与致灾机理”和“亚洲大陆边缘古气候研究”。会议期间,各课题组组长和骨干专家就课题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就各课题的亮点成果向国家海洋局科技司、项目咨询专家组及首席科学家进行汇报,同时对未来研究计划、重大航次计划与实施以及存在问题等展开了讨论交流。项目自2015年运行至今,各课题针对各自科学目标的研究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并与俄罗斯、法国、英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孟加拉等开展了国际合作航次、学者及研究生互访、国际学术论坛在内的实质性国际合作交流,真正体现了坚持“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同时也通过包括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国际洋中脊计划(InterRige)在内的多种国际交流平台实现了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科学目标。各课题已在高水平的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超过百余篇,同时课题资助在包括《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Geological Journal》和《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刊出了四个专辑,所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曲探宙司长在听取各课题汇报后,充分肯定了项目运行以来的成果,并提出在继续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际交流平台的国际合作的同时,也要在执行过程中注意保密和安全。同时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关注局部变化和全球变化的关联度,全球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的如何统一,以及如何体现海与气的相互作用。专项

    2017-10-24
  • 海底实验室喜获2017年职工运动会团体第一名

               2017年10月20日海洋二所成功举办了第三届职工运动会,本次运动会为趣味运动会,分为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两大类共九个项目。海底科学实验室成员报名参与了所有项目,以海底蛟龙队作为队名。赛场上,每个团队充分竞争,尽情挥洒自己的汗水。海底蛟龙队更是在实验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克难奋进,奋勇争先,在集体项目旱地龙舟和雷霆战鼓、个人项目超级相扑女子组和沙包掷准女子组均斩获第一名,最终获得本次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佳绩。                                                                                  2017年海洋二所职工运动会海底科学实验室成绩汇总表 类别 序号

    2017-10-23
  • 砥砺奋进,我室科研人员在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中再创佳绩

          10月10日,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本次考察是我国极地科考从综合性科学考察向业务化观测的关键转变。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室由高金耀副主任带领张涛和杨春国2位技术骨干,联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和东海分局宁波监测站等3家单位的科研人员共同组成了本次科学考察的地球物理调查任务组。       任务组克服了低温环境和破冰测量的困难,先后解决了GPS和罗经等外接设备故障,获取了我国在北冰洋的首批多波束地形地貌资料,并在中央航道的楚科奇海、北欧海和西北航道的巴芬湾进行了多波束全覆盖区块测量,全覆盖区块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整个航次共采集多波束17,760 km,其中全覆盖调查测线6440 km。试航西北航道期间,任务组与加拿大水道测量组织的科学家共同合作,开展了西北航道多波束海底地形测量。任务组还在中央航道(含Gakkel洋中脊)、北欧海国际水域(含Mohns洋中脊)、西北航道(含巴芬湾)以及加拿大海盆国际水域进行了地球物理走航测量,全程采集了海洋重力资料,完成拖曳式海洋地磁测量2067 km和热流站位7个,并首次开展极区拖曳式三分量地磁测量。       航次测量区域包括了活动洋中脊、残留洋中脊、深海盆地、大陆边缘和残留陆块等丰富的地质构造单元;现场观测到大量海底火山、海底断层和冰川侵蚀地貌等特殊地质现象。测量数据揭示了中央航道和西北航道的精细地形、地貌和地球物理场信息,为精准评估北冰洋航道的安全性和适航性提供了宝贵资料;对了解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非对称扩张、岩浆-构造交互作用、加拿大海盆的形成过程以及冰川历史活动范围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航次过程中,我室科研人员秉承“求真务实,敏行致远”的二所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航次考核中全部获得优秀(高金耀为优秀考察队领导,张涛和杨春国为优秀考察队员),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特发来传真电报对杨春国同志的工作表现提出公开表扬。 附: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对杨春国同志的公开表扬信      

    2017-10-16
  • 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资助的首位非洲硕士即将从海底实验室毕业啦!

           9月25日,海洋二所海底科学实验室举行了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的尼日利亚留学研究生——Jimoh,Olayinka Rasheed 的硕士论文答辩。Jimoh于2012年参加了中国-尼日利亚国际合作航次,因表现突出,2013年获得了中国海洋政府奖学金的资助,来华攻读硕士研究生。        对于这名热爱海洋的尼日利亚留学生,二所高度重视,由所长李家彪院士担任其导师,浙江大学李春峰教授和二所唐勇研究员担任其辅导师。        在二所与浙江大学共同培养下,Jimoh顺利完成了专业学习,并在《海洋学报英文刊》上发表了SCI研究论文一篇。        答辩委员会由浙大李春峰教授、海洋二所丁巍伟研究员、方银霞研究员、吕文正研究员和唐勇研究员等组成,海底实验室领导及部分科研人员、学生参加了论文答辩会。Jimoh关于尼日利亚大陆边缘海底峡谷形态特征的硕士论文在答辩会上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同意授予硕士学位。                                                                                        &

    2017-09-28
  • 海底实验室举办2017迎新学术交流报告

    9月22日,海底科学实验室举行了2017年迎接新职工学术交流暨第86次“海底纵横论坛”,实验室领导、2017年新进职工及部分实验室科研人员、学生参加了活动。 会前,实验室主任方银霞代表实验室全体人员对已经报到入职的三名新员工吴涛、杨伟芳和徐巍军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对海底年轻新力量的加入表达了由衷的高兴。随后,三名新职工就自己的个人情况、学术研究和未来展望进行了汇报。吴涛博士以“AUV近底磁法勘探研究及在海底热液硫化物区的运用”为题,介绍了海底机器人搭载磁探测仪的工作原理、前景和技术难题,表示要在以往工作基础上积极准备明年的青年基金申请;杨伟芳博士主要从事硫化物的测年分析工作,其报告“230Th/238U测年在洋中脊多金属硫化物中的应用—以西南印度洋中脊断桥热液区为例”区分出了10万年以来的数次强热液活动,后期杨博士将继续努力构建出更详细的热液活动时间线;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的徐巍军博士擅长定位算法,给大家做了“基于贝叶斯滤波器的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地图重建方法研究”的报告。 三位新同事的报告既有大量前期工作,又具备鲜明特色,引起了听众的积极反响和广泛讨论。方银霞主任就年轻科研工作者如何结合自身和海底实验室研究特色发表了意见,丁巍伟副主任提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题目需要有辨识度,秦林江博士等就具体算法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 海底实验室将继续积极招聘有潜力的年轻科研人员并大力支持帮助其快速成长。未来实验室力争在海底科学领域保持自己的优势学科,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十年树木,厚积薄发,为早日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积蓄力量。                                                      &

    2017-09-26
  • 人民日报采访我室研究员韩喜球

           2017年9月11日版的人民日报的科技视野版块刊发了关于我室韩喜球研究员的新闻: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水球’,海洋里面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不久前,在第三十二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闭幕式上,作为一名科学家,韩喜球与青少年分享了深海科考故事。在微信朋友圈,她兴奋地写道:“演讲后好多学生求合影,也许有不少学生将来真的会投身海洋事业!”   韩喜球是我国大洋科考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曾先后16次出海,累计有800多天在海上度过。她带领团队在国际海底区域发现了6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点),圈定了50多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远景区,还为新勘测发现的16个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最近,记者来到位于杭州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采访了这位温婉美丽的女首席。   “我很喜欢我的工作。只要身体允许,我随时准备起航。”……     相关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7-09/11/nw.D110000renmrb_20170911_1-20.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2017-09-11
  • 英国剑桥大学Nicholas Rawlinson教授和马来西亚沙巴大学Felix Tongkul教授访问我室

    9月5日—9月7日,应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的邀请,英国剑桥大学Nicholas Rawlinson教授和马来西亚沙巴大学Felix Tongkul教授来我室进行学术访问与交流。Nicholas Rawlinson教授和Felix Tongkul教授于9月6日上午在科研楼1002室分别做了“东澳大利亚近代板内火山作用的起源——来自地震层析成像及动力学模拟的启示”和“马来西亚婆罗洲古南海岩层单元研究”的学术报告。李家彪所长出席了欢迎式,并向两位教授赠送印有海洋二所和海底实验室徽章的纪念币。 Nicholas Rawlinson教授,是剑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McKenzie”讲席教授,苏格兰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员,Gondwana Research副主编,Tectonophysics编委。曾任英国阿伯丁大学地球物理系主任,AuScope NCRIS和AGOS学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地震层析成像、地球物理反演、上地幔板内岩浆活动和动力过程、大陆岩石圈构造与演化等方面的研究。Felix Tongkul教授是马来西亚沙巴大学自然灾害研究中心主任,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马来西亚地质学会委员,主要从事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地质灾害(地震、海啸、滑坡)等方面的研究。 Nicholas Rawlinson教授介绍了澳大利亚大陆新生代以来的板内火山作用,将地震层析成像和动力学模拟相结合,对澳大利亚东部新生火山省的岩浆来源、地幔上涌的触发机制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该火山省是由地幔边界对流引起,并由于岩石圈厚度在三维空间内的变化以及板块运动引起的剪切应力流得到进一步强化而形成。本研究可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岩石圈厚度变化原因,特别是位于被动陆缘克拉通板块边缘岩石圈的逐步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孤立的火山作用提供启示。 Felix Tongkul教授通过展示南海南部婆罗洲内陆区的岩石露头、地质剖面等资料,揭示了古南海在婆罗洲的地质证据,并建立了古南海向南俯冲-婆罗洲沙巴地区的隆升造山运动的地质模型,揭示了婆罗洲复杂的新生代构造历史,为研究南海的张裂机制提供地质基础。 本次学术讲座为我室研究学者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为促进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与国际知名学者长期的学术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7-09-08
  • «
  • 1
  • 2
  • ...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
图片新闻

Copyright &2025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浙ICP备10040255号-11   技术支持: 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访问量:次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