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名称: | 地球物理与地质建模 |
团队负责人: | 张涛 |
团队成员: | 金翔龙、高金耀、张涛、吴招才、沈中延、杨春国、秦林江、吴国超、刘亚楠、管清胜、陆哲哲、吴文冬、胡美琴 |
团队近期目标: | 开展地球物理反演和解释方法研究,包括海底浅表层物质的多参数声学反演识别,地震层序界面、地震相和沉积相的自动解释方法,构造界面的重磁、地震和电性联合反演与解释,多道地震数据处理和属性反演方法,深部构造的地震层析成像,以及海底热流、热液和地球内部流体的物理化学异常特征提取等。 通过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对地球层圈耦合作用和界面属性研究,解析地质过程的复杂性结构,建立海洋地质模型。 近期研究重点是重点区域地球物理及地质数据信息系统建设、地球物理场效应、综合地球物理反演与解释方法。 |
主要承担的项目: | 国家专项: 2012年度南极周边海域海洋地球物理考察,极地专项,2012-2013; 2012年度北极海域地球物理考察,极地专项,2011-2012; 我国近海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研究(I级集成),908专项,2007-2010; “数字海洋”海洋二所节点建设,908专项,2007-2010; 我国近海海洋地球物理调查与研究(DW03,DW06,DW07,DW08和BC19),908专项,2005-2009; 地幔柱与火山岩浆活动对富钴结壳成矿的影响,大洋专项,2001-2005; 研究课题: 张涛,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展脊板块增生过程中蛇纹岩化橄榄岩构造作用研究,青年基金,2012-2014; 吴招才,利用重磁、地震、地热研究南海北部古俯冲体系结构,2011-2013; 高金耀,南海北部陆缘磁静区的构造成因及其动力学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8-2010; 高金耀,南海北部陆缘磁静区与构造性质解释,973计划子课题,2007-2011; |
论文: | [1]张涛,高金耀,李家彪 等. 南海西北次海盆的磁条带重追踪及洋中脊分段性. 地球物理学报,2012(09). [2]吴招才,高金耀,李家彪 等. 南海北部磁异常特征及对前新生代构造的指示. 地球物理学报,2011(12). [3]李家彪,丁巍伟,高金耀 等. 南海新生代海底扩张的构造演化模式:来自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数据的新认识. 地球物理学报,2011(12). [4]张涛,林间,高金耀. 90Ma以来热点与西南印度洋中脊的交互作用:海台与板内海山的形成.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06). [5]杨勇,高金耀,杨春国 等. 基于GIS的海洋地震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海洋通报,2011(04). [6]罗孝文,高金耀,金翔龙 等. 动态精密单点定位联合卫星测高求解潮位研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05). [7]梅赛,高金耀,赵铁虎 等. 基于C/S模式的海洋测深数据管理系统. 海洋通报,2011(04). [8]谭勇华,高金耀,张涛. 海洋地球物理平面剖面图的绘制. 海洋技术,2011(03). [9]吴招才,高金耀,赵俐红 等. 南海北部磁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热带海洋学报,2010(06). [10]赵俐红,高金耀,杨春国 等. 中西太平洋海山区的海山时空分布研究. 科技资讯,2010(02). [11]梅赛,高金耀,杨春国 等. 冲绳海槽南部多波束海底地形虚拟视景仿真初探. 海洋测绘,2010(02). [12]吴招才,高金耀,赵俐红 等. 南海北部陆缘的磁异常特征及居里面深度.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06). [13]闵慧,任建业,高金耀 等. 南海北部古俯冲带的位置及其对南海扩张的控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0(04). [14]赵俐红,金翔龙,高金耀 等. 麦哲伦海山链漂移史及可能的来源. 海洋学报(中文版),2010(03). [15]赵俐红,金翔龙,高金耀 等. 中西太平洋海山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其地质意义.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04). [16]张赤军,边少锋,高金耀 等. 精化大地水准面的一种间接方法——异常及其梯度在其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01). [17]高金耀,刘强,翟国君 等. 与海洋地磁日变改正有关的长期变化和磁扰的处理. 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04). [18]高金耀,吴招才,王健 等. 南海北部陆缘磁静区及与全球大洋磁静区对比的研究评述. 地球科学进展,2009(06). [19]刘俊,刘建华,高金耀 等. 南海北部地壳结构重震联合模拟. 海洋学研究,2009(01). [20]林长松,高金耀,赵俐红 等. 南海西缘断裂带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02). [21]汪俊,高金耀,吴招才 等. 局部多项式插值方法在多源海底沉积厚度数据融合中的应用. 海洋科学,2009(04). [22]张颖,高金耀. 15年测高资料反演南海北部潮汐结果的分析. 海洋测绘,2008(06). [23]杨春国,金翔龙,高金耀. 基于geodatabase的海底探测数据库的构建. 地理空间信息,2008(02). [24]刘建华,高金耀,方银霞 等. 冲绳海槽南段基底组成探讨(英文). Marine Science Bulletin,2008(01). [25]高金耀,翟国君,刘强 等. 减弱船磁效应对海洋地磁测量精度影响的方法研究. 海洋测绘,2008(03). [26]罗孝文,欧吉坤,金翔龙 等. 利用选权拟合法实现中长基线网络RTK周跳的实时探测. 自然科学进展,2008(08). [27]高金耀,汪俊,杨春国 等. 冲绳海槽弧后张裂构造及其动力机制讨论.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04). [28]高金耀,张涛,方银霞 等. 冲绳海槽断裂、岩浆构造活动和洋壳化进程. 海洋学报(中文版),2008(05). [29]林长松,初凤友,高金耀 等. 论南海新生代的构造运动. 海洋学报(中文版),2007(04). [30]杨春国,金翔龙,高金耀. 利用ArcGIS管理和分析海底探测数据. 海洋测绘,2007(04). [31]张涛,高金耀,陈美. 利用相关分析法对S型海洋重力仪数据进行分析与改正. 海洋测绘,2007(02). [32]赵俐红,高金耀,金翔龙 等. 热点研究进展. 海洋学研究,2007(03). [33]吴学文,高金耀,包更生. 走航测线数据跳点的剔除. 海洋测绘,2007(04). [34]章家保,金翔龙,高金耀 等. 断裂和白垩纪岩浆活动对中西太平洋海山区海山形成的影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01). [35]周普志,高金耀. 东海地区地热场综述. 海洋学研究,2006(01). [36]边少锋,骆鸣津,高金耀 等. 用地表、低空重力资料解三类大地测量边值问题. 自然科学进展,2006(07). [37]吴招才,刘天佑,高金耀. 局部重力场球冠谐分析中的导数计算及应用. 海洋与湖沼,2006(06). [38]高金耀,张涛,谭勇华 等. 不规则重磁测线网误差模型的约束最小二乘平差. 海洋测绘,2006(04). [39]林长松,高金耀,虞夏军 等. 南海北部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征. 海洋学报(中文版),2006(04). [40]栾锡武,高金耀,梁瑞才 等. 冲绳海槽宫古段中央地堑的形态与分布. 地质学报,2006(08). [41]刘建华,林长松,高金耀 等. 冲绳海槽南段基底组成分析. 海洋与湖沼,2005(03). [42]唐勇,方银霞,高金耀 等. 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特征及资源量评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04). [43]赵俐红,高金耀,金翔龙 等. 中太平洋海山群漂移史及其来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03). [44]张涛,高金耀,陈美. 海洋重力测量中厄特沃什效应的合理改正. 海洋测绘,2005(02). [45]孙鹏,高金耀,张涛. 利用MATLAB实时处理GPS数据. 东海海洋,2004(01). [46]陈美,高金耀,金翔龙 等. 利用大地水准面起伏模拟琉球海沟洋坡岩石圈的挠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04). [47]高金耀,金翔龙. 由多卫星测高大地水准面推断西太平洋边缘海构造动力格局. 地球物理学报,2003(05). [48]韩喜球,马维林,金翔龙 等. 冲绳海槽南部玄武岩中的流体包裹体成分及其意义. 海洋与湖沼,2002(01). [49]高金耀,李家彪,林长松. 南冲绳海槽岩石圈构造动力作用机制探讨. 海洋与湖沼,2002(04). [50]吴自银,高金耀,金翔龙. 面向海底成图基于DTM边界的等值线充填算法. 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01). [51]吴自银,高金耀,方银霞 等. 海底地形成图子系统MBMap的设计及特点. 海洋通报,2002(01). [52]林长松,高金耀. 东海微板块的南北分块与水平运动. 海洋学报(中文版),1999(01). [53]高金耀,金翔龙,吕文正 等. 多波束系统全覆盖高精度测量的差分GPS配套技术. 海洋通报,1997(04). [54]应元康,高金耀. 利用DMC数字罗盘仪修正测深三维数据的探讨. 海洋测绘,1997(03). [55]高金耀. 台湾海峡及其两岸地震和地热特征. 东海海洋,1992(02). [56]彭阜南,高金耀,冯韵 等. 台湾海峡两岸地质特征和演化. 东海海洋,1992(02). |
专著: | |
获奖情况: | |
对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