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巍伟研究员(左一)进行科普连线
科学家们为吸引小朋友兴趣,特意捏了小恐龙
“叔叔,你们的船能够钻多深啊?”(这是个频率最高的问题。)
“大洋钻探会破坏海洋的环境么?”(看来环境保护已经深入小朋友的内心了)
“南海的洋中脊停止扩张了吗?”(这是学霸啊,都知道洋中脊了!)
“你们在船上都吃什么啊?”(我最爱这类吃货问题,我的答案可以让每个人留口水)
“叔叔,我能要你的QQ号,微信号么?”(等等!这是被小孩子搭讪的节奏么?)
… …
这是一场在“决心”号上现场的科普连线的答疑环节,或者专业犀利,或者天真可爱的问题都来自于一群三年级的孩子们。之前科普专员已经花了近40分钟,通过一个IPAD和视频会议系统领着一群三年级的孩子们参观了“决心”号钻探船的61米长的井架、忙碌的钻井平台、岩芯实验室的各种设备,也采访了工作中的科学家们。这样的一场视频直播,通过昂贵的海事卫星连接了大陆和海洋遥远的距离,让每一个参与直播的孩子们都有了身临其境的机会。
这就是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一直在做的OUTREACH EDUCATION(科普教育),虽然在连线的时候会占据所有的带宽,船上其他电脑都会暂停网络连接,但这样的视频连线几乎每天都会进行,对象是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中小学生们,甚至还有幼儿园的萌娃。他们可以通过IODP的专门链接进行报名,之后相应的科普专员就会进行相应的日程安排,既要考虑时差,也要考虑船上工作的繁忙程度,然后就可以在约定好的时间点进行现场连线了。IODP会有专门的经费和专门的人员进行该项工作,比如本次的368航次,就有美方的Amanda(我们昵称曼姐),还有中方派出的科技日报的文字记者张盖伦和东方卫视的谢抒豪。船上热爱科普的科学家,他们也会上科普课,比如北京大学的黄宝琦教授,在2个月内做了40多次科普连线,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做介绍和答疑。
科普宣传是每个科学家的责任,要让公众了解所从事的科学,尤其是基础科学深远的意义和对人类的贡献。这样的宣传,不用专业的术语,不需枯燥的数据,把自己所做的工作通俗易懂的介绍给普通大众,让他们知道我们到底在做什么东西,做这些东西有什么样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对孩子们,要让他们知道科学不是实验室乏味的测试和分析,而是有趣的,既好玩,又刺激。蛟龙号用生物捕获器抓到的那么多有趣的生物,大洋航次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钻遇的“铜柱子”,大洋钻探在南海取出来的“金箍棒”(黄铁矿晶体),展览厅里美妙的“小球大世界”…这些都是最吸引孩子们目光的东西。
培养出孩子们对海洋科学的兴趣,让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我们,这,不正是我们最希望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