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解习农教授和任建业教授来我室进行学术交流

编辑: 时间:2017-06-28 访问次数::991

       6月27日,应我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唐勇研究员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解习农教授和任建业教授在科研楼1002会议室进行学术交流,并分别作题为“深水沉积研究现状及进展”和“被动大陆边缘洋陆转换带和深水—超深水盆地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
       解习农教授主要介绍了深水沉积类型中的深水峡谷、块体流和等深流三种沉积体系特征及形成模式,并重点讲解了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峡谷系统的研究成果。以高精度长电缆地震剖面和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为基础,发现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发育大型轴向中央峡谷;通过对中央峡谷的形成和多期次充填过程的揭示,提出大规模浊积水道砂岩是主要的油气储集体。
      任建业教授首先介绍了现代洋陆转换带与经典的洋陆转换面概念的区别。位于研究最为成熟的伊比利亚—纽芬兰共轭陆缘的深水钻探及大量的高质量地球物理探测均证实了,其极度伸展区发育了低角度拆离断层和剥露在海底的蛇纹石化地幔岩,形成一个不属于洋壳也不属于陆壳的洋陆过渡带。通过调研全球被动大陆边缘研究成果之后发现,洋陆过渡带具有普遍性;非岩浆型被动大陆边缘洋陆过渡带的实质是变薄的陆壳和正常洋壳之间的异常壳,由地幔岩组成,P波速度却在7-8km/s之间。基于该认识,通过对地震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释,提出南海北部陆缘结构单元划分方案,得出区域长剖面的岩石圈结构及构造演化过程。
      交流过程中,实验室科研人员与来访学者对全球不同大陆边缘的峡谷沉积特征、新的IODP钻井成果对南海陆缘构造属性的揭示等问题进行了广泛地讨论。本次活动促进了海底重点实验室与地大武汉之间的学术交流,为今后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