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9月7日,应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的邀请,英国剑桥大学Nicholas Rawlinson教授和马来西亚沙巴大学Felix Tongkul教授来我室进行学术访问与交流。Nicholas Rawlinson教授和Felix Tongkul教授于9月6日上午在科研楼1002室分别做了“东澳大利亚近代板内火山作用的起源——来自地震层析成像及动力学模拟的启示”和“马来西亚婆罗洲古南海岩层单元研究”的学术报告。李家彪所长出席了欢迎式,并向两位教授赠送印有海洋二所和海底实验室徽章的纪念币。
Nicholas Rawlinson教授,是剑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McKenzie”讲席教授,苏格兰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员,Gondwana Research副主编,Tectonophysics编委。曾任英国阿伯丁大学地球物理系主任,AuScope NCRIS和AGOS学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地震层析成像、地球物理反演、上地幔板内岩浆活动和动力过程、大陆岩石圈构造与演化等方面的研究。Felix Tongkul教授是马来西亚沙巴大学自然灾害研究中心主任,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马来西亚地质学会委员,主要从事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地质灾害(地震、海啸、滑坡)等方面的研究。
Nicholas Rawlinson教授介绍了澳大利亚大陆新生代以来的板内火山作用,将地震层析成像和动力学模拟相结合,对澳大利亚东部新生火山省的岩浆来源、地幔上涌的触发机制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该火山省是由地幔边界对流引起,并由于岩石圈厚度在三维空间内的变化以及板块运动引起的剪切应力流得到进一步强化而形成。本研究可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岩石圈厚度变化原因,特别是位于被动陆缘克拉通板块边缘岩石圈的逐步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孤立的火山作用提供启示。
Felix Tongkul教授通过展示南海南部婆罗洲内陆区的岩石露头、地质剖面等资料,揭示了古南海在婆罗洲的地质证据,并建立了古南海向南俯冲-婆罗洲沙巴地区的隆升造山运动的地质模型,揭示了婆罗洲复杂的新生代构造历史,为研究南海的张裂机制提供地质基础。
本次学术讲座为我室研究学者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为促进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与国际知名学者长期的学术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