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国家级科研平台 省部级科研平台 实验室领导 实验室成员 科研支撑平台 学术委员会
  •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研究团队 科研项目 科技获奖 荣誉称号 研究成果
  • 学术交流
    学者来访 学者出访 学术会议 学术讲座
  • 开放合作
    客座教授 开放基金
  • 人才队伍
    人才概况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创新团队 学术任职 荣誉称号 正高职称 副高职称
  • 人才培养
    导师信息 硕士研究生信息 博士后工作站
  • 文化风采
    外业考察 内业工作 党团工会 社会公益
  • 联系我们
首页
实验室概况
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开放合作
人才队伍
人才培养
文化风采
联系我们

图片新闻

首页 > 图片新闻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解习农教授和任建业教授来我室进行学术交流

           6月27日,应我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唐勇研究员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解习农教授和任建业教授在科研楼1002会议室进行学术交流,并分别作题为“深水沉积研究现状及进展”和“被动大陆边缘洋陆转换带和深水—超深水盆地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        解习农教授主要介绍了深水沉积类型中的深水峡谷、块体流和等深流三种沉积体系特征及形成模式,并重点讲解了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峡谷系统的研究成果。以高精度长电缆地震剖面和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为基础,发现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发育大型轴向中央峡谷;通过对中央峡谷的形成和多期次充填过程的揭示,提出大规模浊积水道砂岩是主要的油气储集体。       任建业教授首先介绍了现代洋陆转换带与经典的洋陆转换面概念的区别。位于研究最为成熟的伊比利亚—纽芬兰共轭陆缘的深水钻探及大量的高质量地球物理探测均证实了,其极度伸展区发育了低角度拆离断层和剥露在海底的蛇纹石化地幔岩,形成一个不属于洋壳也不属于陆壳的洋陆过渡带。通过调研全球被动大陆边缘研究成果之后发现,洋陆过渡带具有普遍性;非岩浆型被动大陆边缘洋陆过渡带的实质是变薄的陆壳和正常洋壳之间的异常壳,由地幔岩组成,P波速度却在7-8km/s之间。基于该认识,通过对地震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释,提出南海北部陆缘结构单元划分方案,得出区域长剖面的岩石圈结构及构造演化过程。       交流过程中,实验室科研人员与来访学者对全球不同大陆边缘的峡谷沉积特征、新的IODP钻井成果对南海陆缘构造属性的揭示等问题进行了广泛地讨论。本次活动促进了海底重点实验室与地大武汉之间的学术交流,为今后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7-06-28
  • “决心号”上的科普连线——IODP 368南海航次记(三)

      丁巍伟研究员(左一)进行科普连线   科学家们为吸引小朋友兴趣,特意捏了小恐龙   “叔叔,你们的船能够钻多深啊?”(这是个频率最高的问题。)   “大洋钻探会破坏海洋的环境么?”(看来环境保护已经深入小朋友的内心了)   “南海的洋中脊停止扩张了吗?”(这是学霸啊,都知道洋中脊了!)   “你们在船上都吃什么啊?”(我最爱这类吃货问题,我的答案可以让每个人留口水)   “叔叔,我能要你的QQ号,微信号么?”(等等!这是被小孩子搭讪的节奏么?) … …       这是一场在“决心”号上现场的科普连线的答疑环节,或者专业犀利,或者天真可爱的问题都来自于一群三年级的孩子们。之前科普专员已经花了近40分钟,通过一个IPAD和视频会议系统领着一群三年级的孩子们参观了“决心”号钻探船的61米长的井架、忙碌的钻井平台、岩芯实验室的各种设备,也采访了工作中的科学家们。这样的一场视频直播,通过昂贵的海事卫星连接了大陆和海洋遥远的距离,让每一个参与直播的孩子们都有了身临其境的机会。        这就是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一直在做的OUTREACH EDUCATION(科普教育),虽然在连线的时候会占据所有的带宽,船上其他电脑都会暂停网络连接,但这样的视频连线几乎每天都会进行,对象是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中小学生们,甚至还有幼儿园的萌娃。他们可以通过IODP的专门链接进行报名,之后相应的科普专员就会进行相应的日程安排,既要考虑时差,也要考虑船上工作的繁忙程度,然后就可以在约定好的时间点进行现场连线了。IODP会有专门的经费和专门的人员进行该项工作,比如本次的368航次,就有美方的Amanda(我们昵称曼姐),还有中方派出的科技日报的文字记者张盖伦和东方卫视的谢抒豪。船上热爱科普的科学家,他们也会上科普课,比如北京大学的黄宝琦教授,在2个月内做了40多次科普连线,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做介绍和答疑。       科普宣传是每个科学家的责任,要让公众了解所从事的科学,尤其是基础

    2017-06-25
  • 我室“深海多金属硫化物瞬变电磁探测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通过专家鉴定

           2017年6月12日,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组织,在杭州市召开由我室主要负责的“深海多金属硫化物瞬变电磁探测关键技术与应用”科技成果鉴定。        该成果是在大洋航次和“十二五”项目支撑下,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北京先驱高技术开发公司、湖南五维地质科技有限公司和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共同完成。从2010至2016年,经过多年的关键技术攻关与海上应用,已成为深海硫化物的关键勘探装备。        以陈毓川、杨树锋、金翔龙三位院士为主任和副主任的鉴定委员会专家组对该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突破深海瞬变电磁的小体积、大磁矩发射和高灵敏度接收的关键技术,创新性自主研发了国际上首套深海多金属硫化物瞬变电磁探测装备,技术性能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关键技术上领先于国际其他发达国家水平。该成果在大西洋已知的TAG海底硫化物矿区进行了成功验证,并首次在西南印度洋我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的龙旂、玉皇和断桥热液区块开展了勘查应用,获得海底硫化物矿体的深部信息,实现了我国海底硫化物三维勘探突破。该成果的应用将为我国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的评价与区放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                            

    2017-06-20
  • 我室吕文正研究员成功连任第五届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

          6月12-16日,我海底科学实验室吕文正研究员与唐勇研究员随外交部、海洋局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7届缔约国会议。6月14日,在缔约国会议选举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和海洋法庭法官的会议上,吕文正研究员高票当选第五届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这是吕文正研究员连续五届当选委员,已在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服务长达20年,是委员会自1997年成立以来还在其内部任职的三名元老之一。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是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成立的唯一对沿海国提交的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进行审议并提出最终建议权的联合国机构,目前全球已经67个国家提交了82个划界案,划界主张面积达3200万平方公里。外大陆架划界是高度发达的海洋科技与日益复杂的国际海洋法的高度融合,是深海科学、海洋法学和海底探测、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高度集成,各沿海国提交的外大陆架划界案包含了日新月异的新科学问题、复杂的法律问题以及利益最大化等多种复杂因素,委员会审议划界案工作量巨大。       本届委员会目前由20名委员组成,分别是非洲6名,亚洲5名,拉美4名,西欧3名,东欧3名(目前尚欠缺1名)。会议期间,我所代表与新老委员进行了较好的互动,加强了交流,吕文正研究员的再次当选,进一步显示了我所在外大陆架划界技术与理论保持领先水平的能力。

    2017-06-20
  • «
  • 1
  • 2
  • ...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
图片新闻

Copyright &2025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浙ICP备10040255号-11   技术支持: 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访问量:次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