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3-15日,由浙江省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江苏省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和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为主承办的“首届江浙青年地球科学论坛”在浙江舟山浙大海洋学院圆满举行。 江浙青年地球科学论坛旨在为广大青年地球科学工作者提供一个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和机会,增进江浙两地青年科学家之间的了解与沟通,促进创新研究,推动国内和国际合作。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从大陆边缘到洋中脊:构造、环境与资源”,得到了海内外同行的广泛响应,16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院士专家、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我所韩喜球研究员和南京大学王勤教授分别作为浙江省和江苏省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是此次论坛的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江苏省地质学会理事长陶培荣、浙江省地质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严生贤出席并致辞,国际知名地球化学专家、美国科学院和文化艺术院院士、哈佛大学Charles H. Langmuir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维诺格拉多夫地球化学研究所Vladislav Shatsky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研究员及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李春峰教授到会作特邀报告。 本次论坛共安排了24个口头报告,9个展板展示,其中有半数的报告用英文陈述,另有三分之一的报告中文讲述但是英文展示,两位外籍院士全程聆听,与会者提问活跃,会场气氛热烈。我所共9人参加了此次会议,韩喜球研究员、博士生陈阳、宗统和尼日利亚留学生Popoola Samuel Olatunde作了口头报告,硕士生蔡奕旸作了展板展示。会后安排了摘箬山火山沉积剖面和海蚀地貌考察,韩喜球研究员课题组放弃赴海岛地质考察的机会,与Charles H. Langmuir院士就洋中脊岩浆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本次论坛具备高质量、高水准、前沿性和国际化的特点,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下届论坛将在江苏召开。 韩喜球研究员主持会议 哈佛大学Langmuir院士讲座 韩喜球研究员及其课题组成员与Charles H. Langmuir教授交流 与会代
2017-12-2512月11日,应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陶春辉研究员邀请,美国哈佛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系地球化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Charles H. Langmuir院士访问我室并做了题为“The importance of water to mantle melting at open ocean and back-arc spreading centers”的学术报告。报告介绍了“水”对弧后扩张和洋中脊环境中地幔熔融过程中的影响不同:弧后环境下水的注入促进熔融程度,而洋脊环境下高含量的水并未提升地幔的熔融程度。我室科学家与Langmuir教授开展了深入探讨。 Langmuir院士是是国际知名的地球化学家、大洋中脊研究领域的学术权威,他先后20多次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等海域组织开展大洋科学考察活动,长期致力于大洋玄武岩研究,在大洋玄武岩成因方面取得了大量杰出的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文章总引用量超过18000次,先后被推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化学学会和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以及欧洲地球化学学会会士。
2017-12-132017年12月5日,应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方银霞研究员邀请,荷兰乌特勒支大学Gert J. de Lange教授访问我室并做了题为“Discovery, hypotheses, and controversies on the Messinian Salinity Crisis”的学术报告,Gert教授认为“Messinian Salinity Crisis”是地中海地区在5-6Ma时发生的一次重要且显著的蒸发岩沉积事件,虽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其发生的过程和机制依旧不甚明了,对于全球变化的影响也有待探讨,所以有必要利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的钻探手段进行深入研究,并希望能得到中国科学家的支持。报告后我室科学家们就感兴趣的问题与Gert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对后续的进一步合作交换了意见。 Gert de Lange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海洋地球化学家,他的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地中海古环境古气候变化以及极端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如海洋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的古环境解释、早期成岩作用对古环境指标的影响、海水-高盐水界面的氧化还原过程,以及泥火山孔隙水中甲烷的来源和同位素组成等,目前已发表包括Nature、Nature Geoscience等国际著名期刊在内的190余篇国际刊物论文。Gert de Lange教授现任《Marine Geology》杂志主编,还是《 Netherlands Journal of Geosciences 》(从1999年起)和《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ceanography 》(从2004年起)的编委会成员。因此,除了学术报告外,Gert教授还为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家和研究生做了“Writing and publishing a Scientific paper”的精彩讲座,并欢迎中国科学家积极投稿Marine Geology并参与到期刊的审稿工作中来。
2017-12-072017年11月24日,应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余星副研究员的邀请,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的资深岩石学家Henry Dick教授顺访我所,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做了题为“Atlantis Bank, Indian Ocean & The Journey to Moho”的学术报告,介绍了西南印度洋脊Atlantis Bank的地壳结构、岩石特征和构造-岩浆演化过程,以及IODP莫霍面钻探计划的最新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并对超慢速扩张洋脊的地球动力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认识。会后我室科学家们就感兴趣的问题与Henry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对后续的进一步合作交换了意见。 Henry于1976年获得耶鲁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40多年来一直从事海底岩石学的研究,利用岩石学方法解决大地构造学和地球动力学问题。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大洋岩石圈形成、大洋中脊洋壳演化,地幔流动、熔融和洋脊构造的关系,地幔橄榄岩、辉长岩和玄武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下洋壳的成层特征和大洋辉长岩、橄榄岩的岩石成因等。 Henry一直坚持外业调查与内业实验及理论研究相结合,40年来参加过近30个调查航次,具有丰富的海上工作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其1984年发表的有关铬尖晶石示踪橄榄岩岩石成因的文章目前已被引用1700余次, 2003年被美国科技信息所评为高引用率学者,2011年由美国地球物理协会授予其美国地球与行星演化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奖“哈里·赫斯奖”,以表彰其在超慢速扩张洋脊扩张模式、地幔熔融过程、深海橄榄岩成因、熔体-岩石反应、大洋核杂岩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和突出成果。 在Henry身上,我们看到的最宝贵品质是“坚持”,40年如一日,以拓宽人类认知新边界为奋斗目标,不断学习,不断前行,永不放弃。 更多有关Henry的介绍,可参考 http://www.whoi.edu/profile.do?id=hdick htt
2017-11-2811月23日,海底科学实验室党支部组织党员到嘉兴南湖参观了南湖革命纪念馆,瞻仰了复建的南湖红船,通过重温南湖红船的历史,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程和中国共产党96年的跨世纪航程。 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于2006年落成,主体呈“工”字造型,建筑周围有56根檐柱,形象地烘托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深刻寓意。进入新馆,迎面而来的是一艘浮雕的南湖红船,然后走进去是一幅幅史料图画及革命历史文物,系统地介绍了从近代中国封建制度衰落、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过程,同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近代史使大家痛心难过,而现代史催人奋进,参观之后大家在誓言墙上庄严地立下誓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红船精神,建设海洋强国!”。 结束了革命纪念馆参观之后,党员们又来到了南湖公园,瞻仰了中共“一大”纪念船(红船),南湖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更让我们深刻领会了习总书记提出的“红船精神”,那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此次参观学习活动不仅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对党的诞生和成长历程有了一次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次“充电”和“加油”,更坚定了大家的理想信念,一致表示要秉持“红船精神”,更好地践行十九大对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海洋强国而努力!
2017-11-2711月18日,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底勘查与开发分会和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的“2017中国海洋工程与海底科学论坛”在杭州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召开。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名誉会长孙志辉,会长周茂平,副会长李春先、屈强及协会各分会会长出席了本次论坛。 海洋二所李家彪所长致辞 会上,李家彪所长代表海洋二所致欢迎辞。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孙志辉作了《海洋的战略地位以及对我国海洋维权的几点思考》的主旨报告,从战略角度介绍了我国目前所处的海洋形势及海洋维权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孙
20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