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航次科考队员完成了综合考察任务返回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我所共13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航次,其中8人随船返航,圆满完成了本次南极航次科考任务,所纪委书记王小波等一行赴码头迎接我所科考队员, 我海底实验室唐立梅副研究员、吴招才副研究员,参加了本次南极科考航次
本次南极科考“雪龙”号船自2017年11月8日从上海起航,先后在罗斯海、中山站、普里兹湾、戴维斯海、阿蒙森海等区域开展了海陆空立体协同考察,总航时164天,航程达3.8万海里。
本次考察充分利用船基、冰基、海基、陆基、空基、站基等平台,进行了“陆地—海洋—大气—冰架—生物”多学科联合观测。考察队围绕罗斯海地区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南极环境业务化调查评估和南极大西洋扇区海洋环境综合考察三个方面重点工作,圆满完成78项调查任务和22项保障支撑任务,获得了批量的数据资料和样品等初步成果。在业务化调查中,考察队针对国际关注的海洋微塑料、人工放射性核素、重要水团与环流、海洋生态系统等热点问题,在南极半岛海域、普里兹湾、戴维斯海、罗斯海等海域及沿“雪龙”号船航线开展了业务化调查,取得了重要调查成果。在南极半岛海域和戴维斯海首次检测出微塑料;获取了普里兹湾冰间湖和埃默里冰架前缘海域为期一年的长期连续观测数据;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派出的4位科考队员在罗斯海采集海底地形数据4260公里、海洋重力数据4260公里和海洋磁力数据580公里,完成了水深资料空白区6000平方公里的全覆盖海底地形勘测。在阿蒙森海陆架区实施了首次地球物理调查,采集海底地形数据2200公里、海洋重力数据2200公里、海洋磁力数据320公里,完成了水深资料空白区1800平方公里的全覆盖海底地形勘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