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中国人历史传承的创新精神,也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西湖区组织开展了2022年西湖区“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我室牛雄伟博士经过层层选拔,在众多参选者中脱颖而出,获2022年西湖区”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牛雄伟,2022年西湖区“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获得者
牛雄伟,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大陆架划界技术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委员;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青年英才计划”;与导师共同获得浙江省机关工委“名师高徒”称号;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学术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
科研语录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去海上收集实测数据是我们认识海洋下方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海上探测从航次设计到现场实施,细节繁多,工作量大,我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导师和团队的支持。
——牛雄伟
为地球“做CT”,乐此不疲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宜居地球得益于地球内外多圈层物质能量交换。但地球内部尤其是深海下方,由于受制于水深、高压、探测难度大等因素,人类认知较少。而牛雄伟主要的工作便是通过主、被动源地震探测技术探测固体地球的内部结构。“我们的工作有点类似于放射科医生,不同的是,他们是为人做CT,而我们却是给地球做CT。”牛雄伟说。
目前,牛雄伟已应用海底地震探测技术揭示出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活动区下方从浅到深,从洋壳、岩石圈到地幔转换带的速度、地震活动性等结构特征,初步构建了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厚洋壳成因机制和热液活动构造成因机制:深部热异常是造成岩浆增多,洋壳增厚,热液活动增加的根源。
除此之外,牛雄伟希望通过技术革新获得更加精准的地球内部资料。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密集分布的地震台网和新的各向异性层析成像方法(Wang and Zhao, 2013),使用分布更密集的地震事件,获得了更高分辨率(~10-20 km)、相对更可靠的俯冲带岩石圈速度和各向异性深部结构。
作为海底科学实验室“海底演化与动力过程”团队的一员,牛雄伟长期参与极地科考工作,是国内外少数同时在南、北极密集冰区和大洋成功开展海底地震探测的科研工作者。2021年在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中,牛雄伟担任地球物理队队长,在团队的支持下,通过设备自主研发,在北冰洋高纬密集冰区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大规模海底地震仪(OBS)人工地震探测,回收OBS42台,回收率97.7%。
OBS投放前的精心呵护①(孙湫词 摄)
OBS投放前的精心呵护②(孙湫词 摄)
牛雄伟说:“自2008年至今,我们已经完成的OBS测线长度大于5500 km,OBS天然地震观测三维覆盖面积大于30万km2。”在这些惊人数字的背后,是牛雄伟为了海洋科学事业勤勤恳恳的付出,长期漂泊在海上,与家人朋友分离,在极地极寒的艰辛条件下不懈作业,才有了如今这些宝贵的成果。但这些对于牛雄伟和其他极地一线工作者来说,突破科技壁垒获得成果的喜悦远远大于条件的艰苦。
破冰斗雪,劈波斩浪
觅食的北极熊 (牛雄伟 摄)
密集浮冰、高纬度、极寒天气是在南、北极开展海底地震探测的重要挑战,而牛雄伟和其所在的团队,成功地在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和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中完成了高回收率的海底地震探测,一次次的成功充分体现了我所科研人员踏实肯干、不怕困难、勇于突破、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
漂洋过海来看你 (牛雄伟 摄)
杭州到中山站的距离 (牛雄伟 摄)
在南极回收OBS (牛雄伟 供图)
“极地对我们科学研究者来说是一场双向奔赴。我们为极地做CT,而极地不仅为我们的海底科学探索事业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它的绝美风光也治愈了我们”,牛雄伟说。“在极地的每一天,都有一种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会让人更加崇敬自然,热爱科学”,作为基础科学工作者,牛雄伟把出海科考当成了科学研究的必修课,只有走进自然,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研究动力和热情。
工作中的牛雄伟(中间)
北极艰苦的作业环境① (牛雄伟 摄)
北极艰苦的作业环境② (牛雄伟 摄)
勇于创新,天道酬勤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牛雄伟不急功近利,吃得了苦,耐得了劳,长期从事一线工作,专注科技瓶颈肯下功夫,他用自己不懈的努力、辛勤的汗水践行着科技人的最美初心,为当代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目前牛雄伟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 项、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5项。参与编制海底地震仪主动源探测ISO标准(ISO 3482:2022),国家标准(GB/T 41520-2022,排名2)和团体标准(T/CAOE 7-2018,排名2)。
至今共发表期刊论文45篇,其中SCI/EI论文32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9篇,主要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地球物理学报”和“科学通报”等国内外知名地球物理学专业期刊,揭示出北冰洋加克洋中脊、西南印度洋中脊、南海大陆边缘、东南亚环形俯冲带和南极洲普里兹湾深部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特征,为完善全球板块构造理论和开发海底资源提供了重要证据。
祝贺牛雄伟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