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丁巍伟

职称:研究员
邮件:wwding@sio.org.cn
通讯地址:杭州西湖区保俶北路36号
专业:构造地质学
研究方向:

海底演化与动力过程

个人简介:

丁巍伟,男,1977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2010入选浙江省石油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地质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委员。2011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德国联邦地球科学与资源研究所(BGR)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问学者工作。2011年获原国家海洋局首届“海洋系统先进科技青年”荣誉称号,2012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2020年入选浙江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研究方向为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海底演化与动力过程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海洋局极地调查专项和海气专项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在包括《E.P.S.L》、《JGR-Solid Earth》《Tectonophysics》、《Marine Geology》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近5年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EI论文23篇,SCI引用1300余次。多次在国际会议做口头报告,担任国际期刊审稿人,并作为Guest Editor主编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2016)、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8)、Earth-Sciences Review (2020)专辑。学术任职包括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站位评审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Mar.Geophysical Res.》编委、中国海洋学会理事、浙江省青年高层次人才协会副主席等。

1998年在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获学士学位;
2003年获得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
2003-2005年进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后流动站;
现在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2005年获得副研究员任职资格,2011年获得研究员任职资格。

承担项目:
1. 《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00万元,2021-2025,主持;
2. 《南海南部礼乐滩区新生代碳酸盐台地的发育过程及对构造活动的响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76066),76万元,2014.1-2017,主持;
3. 《2013-2014年度南极周边海域与大陆资源潜力综合评估》,极地调查专项(CHINARE2013-04-02),58万,2012.1-2014.12,主持;
4. 《2012-2014年度南极周边海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估》,极地调查专项(CHINARE2013-01-07),135万,2012.1-2014.12,主持;
5.《南海西南次海盆COT区的构造变形与沉积响应》,国家海洋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4165-10),47万,2012-2015,主持;
6. 《南海西南次海盆中脊3D地震成像及其构造演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1028006),450万,2011-2014,项目骨干;
7. 《南海珠江口外海底峡谷构造地貌、沉积特征及形成演化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06023),21万,2009.1-2011.12;主持;
8. 《南海新生代大陆边缘张裂和海盆扩张的地质模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2007CB41170403),83万,2007-2012;主持;
9. 《南海西北次海盆新生代形成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研究》,国家海洋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1404-10),45万,2007-2009;主持;
科研成果:

      自2005年进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大陆边缘动力学的研究,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南海,包括(1)应用地球物理数据(多道地震、重、磁、钻井等)研究南海陆缘大陆裂离-海底扩张过程中的变形结构和应变分布,地震反射特征的研究及层序界面的识别,建立地层格架,探索沉积特征、过程及物源响应,对盆地的时空演化进行重建;(2)利用多种地球物理学方法,包括物理模拟、重磁数据反演、反射/折射地震数据速度结构、沉降史反演等,对岩石圈结构、裂离方式以及构造沉降等进行研究;(3)利用多波束海底测试数据、多道地震、浅层剖面以及岩芯/柱状样数据对构造地貌(包括海底峡谷、冲沟、海底扇体、沉积物波等)的研究,分析其形成的控制因素以及形成过程。 
     工作至今主持并参与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在内的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的基金项目,并在《Tectonophysics》、《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Journal of Oceanography and Marine Science》,《Geoscience Frontiers》、《ActaGeologicaSinica》、《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岩石学报》、《科学通报》、《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学报》等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研究论文46篇(第一及通讯作者34篇,)其中25篇被SCI/EI检索(第一作者17篇)。受邀成为《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等国际学术刊物的同行评审专家。研究成果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有创新性的成果,而且也转化至实际的运用中,其中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的工作已经应用至大港油田及中海油深圳分公司的生产实践中,对于全球陆缘盆地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也为包括我们南海在内的外大陆架海域划界提供技术支撑。在外业工作中也具有较强的能力,先后参加了2006年南海OBS航次、2007年大洋环球科学考察20航次、2012年大洋环球科学考察26航次、2012年中尼联合科学考察航次,2014作为构造地质学家参加IODP 349南海航次。海上工作期间与船上中外科学家共同配合,圆满完成了各航次的科学任务。

近三年代表性论文:  

[1].  Ding, W.W.,Li, J.B., Li, J., Fang, Y.X., Tang, Y., 2013. Morphotectonics and evolutionary controls on the Pearl River Canyon system, South China Sea.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 Doi: 10.1007/s11001-013-9173-9. (国际SCI) 
[2].  Ding, W.W., Franke, D., Li, J.B., Steuer, S., 2013. Seismic stratigraphy and tectonic structure from a composite multi-channel seismic proifle across the entire Dangerous Grounds, South China Sea. Tectonophysics, 582: 162-176. doi: 10.1016/j.tecto.2012.09.026 (国际SCI)  
[3].  Ding, W.W., Li, J.B., Dong, C.Z., Fang, Y.X., Tang, Y., Fu, J., 2014. Carbonate platforms in the Reed Bank area, South China Sea: seismic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Energy, Exploration&Exploitation.32(1): 243-261(国际SCI)  
[4].  Ding, W.W., Schnabel, M., Franke, D., Ruan, A., Wu, Z., 2012. Crustal structure across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 Evidence from Magma-poor Rifting from a Wide-angle Seismic Profile. Acta Geologica Sinica, 4(86): 854-866.  
[5].  丁巍伟,董崇志,程子华. 2013. 南极洲普里兹湾区沉积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8:133-142.  
[6].  丁巍伟,李家彪,李军. 2013. 珠江口外海底峡谷形成的控制因素及过程. 热带海洋学报, 32(6):1-12.  
[7].  丁巍伟,李家彪. 2011. 南海南部陆缘构造变形特征及伸展:来自两条973多道地震测线的证据. 地球物理学报,54(12): 3038-3056.  
[8].  丁巍伟,李家彪,黎明碧. 2011. 南海南部陆缘礼乐盆地新生代的构造-沉积特征及伸展机制:来自NH973-2多道地震测线的证据.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6(5): 895-904.  
[9].  Ding, W.W., Li, M.B., Zhao, L.H., Ruan, A.G., Wu, Z.L., 2011. Cenozoic tectono-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extension model of the Northwest Sub-basin, South China Sea. Geoscience Frontiers, 2(4),509-517.  
[10]. 李家彪,丁巍伟,吴自银,张洁,董崇志. 2012. 南海西南海盆的渐进式扩张. 科学通报,20(57):1896-1905.  
[11]. 李家彪,丁巍伟,高金耀,吴自银,张洁. 2011. 南海新生代海底扩张的构造演化模式:来自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数据的新认识. 地球物理学报,54(12),3004-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