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余星

职称:研究员
邮件:yuxing@sio.org.cn
通讯地址:保俶北路36号
专业:岩石地球化学
研究方向:

岩浆作用与大地构造

 
个人简介:

2020年-至今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成都理工大学 兼职硕导

2021.12-至今     浙江大学 海洋学院兼职教授

2013年-2020年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2019年-2020年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Unipd)访问学者
2015年-2016年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访问学者
2009年-2012年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2008年-2009年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UWA)联合培养博士生
2004年-2009年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构造地质学 博士
2000年-2004年 浙江大学地质学/电子信息工程
  

 从事科学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为基性-超基性火成岩的岩石成因、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过程,包括

(1)大火成岩省的岩浆演化与深部地质作用,研究火成岩时空分布规律、岩浆演化序列,岩浆源区识别,微量元素与同位素岩浆作用过程示踪等。

(2)研究洋中脊岩浆作用过程和构造活动,深海橄榄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侵位过程,大洋核杂岩及拆离断层的成因联系,深海橄榄岩蛇纹石化过程元素迁移行为,海底热液硫化物成矿物质来源。

(3)海底资源信息集成和数据库建设,海底多源数据集成、GIS可视化表达和远景资源评价模型研究。


承担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重点基金、中德国际合作项目、大洋专项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参加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973项目及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国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合作课题。具体包括: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卡尔斯伯格脊Dupal异常界线的厘定及成因研究,20221月至202512月,在研,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72242,卡尔斯伯格脊南段E-MORB:微陆块残留遗迹?,2019-2022,主持;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洋壳蚀变过程成矿元素迁移转化的地生耦合研究, 2022-2026, 在研,主持;

4) 上海交大深蓝计划面上项目, 基于机器学习的印度洋洋壳地球化学不均一特征识别及成因研究, 2021-2023, 合作主持;

已结题项目:

1)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LY17D020001,超慢速扩张洋脊-热点相互作用的He同位素示踪,2017-2019,主持;

2) 十三五大洋专项基岩蚀变特征及其找矿指示”2018-2020,主持;

3)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JG2001, 西北印度洋中脊中段弯折带的构造-岩浆耦合关系, 2020-2021,主持。

4) 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深海橄榄岩蛇纹石化过程中的元素迁移机制研究(LQ12D02001) 20121-201312月,主持

5) 基本科研业务团队项目,现代海底超镁铁质岩热液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研究(JT1001) 20107-20136月,主持

6) 中德国际合作项目,海洋矿藏空间信息系统,20131-201512月,主持

7)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际海底资源开发与公海保护区选划技术支持系统及应用示范201005003” 2010-2014, 参加

8) 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典型区海底岩石底质资料整编2013-2015,  参加

9) 大洋十二五科研专项,全球洋中脊多金属硫化物资源潜力评估研究(DY125-12-R-04 2011-2015,参加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南海西南次海盆残余扩张中心MORB研究:对地幔源区性质和海底扩张历史的约束(91228101”2013-2015, 参加 

 
 

 

科研成果:
在《EPSL》、《Gondwana Research》、《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科学》、《地球科学进展》等国内外刊物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18篇,SCI/EI检索13篇。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具体论文如下:

1) Yu, X. Dick, H.J.B. 2020. Plate-Driven Micro-Hotspot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Dragon Flag Melting Anomaly, Southwest Indian Ridg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531:116002. https://doi.org/10.1016/j.epsl.2019.116002 (一区SCI). (IF:4.823)
2) Yu Xing. 2020. The petrogenetic interrelationship of Wajilitag complex components in the early Permian Tarim large igneous province, NW China.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62(10): 1343-1357 DOI: 10.1080/00206814.2019.1647466   (二区SCI IF: 3.657)
3) 余星, 迪克·亨利, 李小虎, 等. 2020. 西南印度洋中脊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地球物理学报. 63(10):3585-3603. (SCI)
4) 余星, 韩喜球, 邱中炎, 王叶剑, 唐立梅. 2019a. 西北印度洋脊的厘定及其地质构造特征. 地球科学. 44(2):626-639. (EI)
5) 余星, 韩喜球, 唐立梅, 等. 2019b, 东南印度洋中脊地质构造特征及研究进展. 科学通报, 64: 1799-1816. (EI)
6) Yu X, Yang S F, Chen H L, Li Z L, Li Y Q. 2017. Petrogenetic model of the Permian Tarim Large Igneous Provinc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0(10):1805–1816, doi: 10.1007/s11430-016-9098-7. (SCI)
7) 余星, 杨树锋, 陈汉林, 厉子龙, 励音骐, 丘志力. 2017. 塔里木盆地夏河南层状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岩石学报. 33(6):1729-1740. (SCI)
8) 余星. 2014. 海底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大数据”时代——PetDB及其应用. 地球科学进展. 29(2): 306-314. 
9) 余星,初凤友,董彦辉,李小虎,唐立梅. 2013. 拆离断层与大洋核杂岩:一种新的海底扩张模式[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38(5): 995-1004.  (EI)
10) Yu X, SF Yang,HL Chen. 2011.Permian flood basalts from the Tarim Basin, Northwest China: SHRIMP zircon U–Pb dating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Gondwana Research, 20(2–3):485-497(SCI) 
11) 胡航,余星*,韩喜球. 2021. 俯冲循环组分对大洋地幔不均一性的定量约束. 地球科学. 录用待刊.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2.1874.P.20210528.1718.008.html (EI)
12) 党牛,余星*,韩喜球,陈安清. 2021. 基于海底DEM的洋中脊火山锥自动识别方法研究.海洋学研究. 录用待刊. 38(3): DOI:10.3969/j.issn.1001-909X.2021.03.001